本报讯(记者卢丽桃)近年来,洮南市按照“强基地、建龙头、活贸易、创品牌”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目前,辣椒、杂粮杂豆、葵花、水稻、西瓜等几大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市总播种面积的36%,特色产业基本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育产业,特色农业强农。近年来,洮南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数乡一品、一村一业”的原则,因村施策、因地制宜,着力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好”字上下功夫,采取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力求以特色争市场,以规模求效益。着力做好“三抓”,一是抓基地建设。引导广大农户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逐年扩大辣椒、绿豆、西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初步构筑了南部以黑水镇为主的西瓜生产基地、中部以福顺镇为主的辣椒生产基地、北部以万宝乡为中心的杂粮杂豆生产基地。目前,洮南市西瓜种植面积达5万亩,辣椒种植面积达20万亩,杂粮杂豆面积达50万亩。二是抓品牌效应。把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作为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能力、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重要抓手,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实现了产品优势向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的良性转变。通过积极申报农产品品牌认证,先后获得了“洮南辣椒”、“洮南绿豆”、“万宝粉丝”、“黑水西瓜”地理标志认证,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三是抓营销网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洽谈展会等形式,与全国20多个省市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产品营销网络,进一步拓宽了洮南市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近年来,共组织20余家企业,先后参加了长春农博会、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海绿博会等各类农产品展览会20余次,参展产品100多样,交易量达30余万吨。
扶龙头,精深加工带农。一是内外培育壮龙头。对全市现有的具备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城乡联姻、内外嫁接、合作联营、技术改造等措施,建成一批技术起点高、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或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目前,成功引进培育了天健蓖麻有限公司、金塔集团、葵中宝等一批广就业、利民生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全市特色农业发展。二是依托资源办实体。立足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产业基础,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引进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企业实体,加快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产业组织形式,着力实现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在示范村内,已建成了福顺镇幸福村稻米加工、万宝乡复盛村粉条加工、向阳乡联合村杂粮杂豆加工等一批示范带动型经济实体。三是加大扶持服务力度。以全市现有的49家龙头企业为重点,在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扶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促其快速发展壮大,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469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7户,白城市级龙头企业25户,市本级龙头企业16户。农产品加工业总资产达到15.41亿元,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93亿元,年加工量100万吨。
强体系,产业服务兴农。一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支撑作用,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目前,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0万亩、农田统一灭鼠50万亩、农舍灭鼠5万户、白僵菌封垛控制面积90万亩。二是搞好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以洮南市是省农委确定的“12316新农村热线”与“零公里信息”试点县为契机,逐步建立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将终端延伸到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基地和专业种养大户。通过农业信息网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信息、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方面服务。同时,依托12582信息平台,搭建测土配方施肥定位服务语音查询系统,让农民站在田间地头就能得到所在地块的施肥配方。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积极争取实施国家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在18个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销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农村各类专业大户和经纪人,牵头组建合作经济组织,不断规范运行机制,为产业化发展服务。目前,全市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986家,入社成员达10485户,涉及群众2万余户,其中,种植业601家,养殖业228家,服务业96家,农机类6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