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当前扶贫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功夫。”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当前各地各级干部抢抓政策利好时机,通过财政补贴、金融支持、教育支援、社保倾斜等扶持政策对贫困地区集中发力,并且通过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创造了空间和条件;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精准施策,取得了扶贫的重要成果。
与重要成果相比,当前扶贫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扶贫主体单一,并且出现“政府热、社会弱、市场冷”的局面;资金使用不够精细,甚至出现挤占挪用现象。出现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来是因为政策落实不到位,其深层原因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扶贫模式导致了上述问题的发生。其实,政府作为扶贫工作的主体有一定依据,这是因为向贫困人口提供公共产品本身就是政府职责所在。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扶贫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现有的政府主导的扶贫资源可挖掘的空间已近极限;而且,扶贫责任的履行取决于各类扶贫主体对扶贫工作的认识。一旦认识不足,必然导致扶贫工作出现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倒逼扶贫理念必须及时更新、扶贫思路也必须尽快转变。可以说,优化扶贫路径和资源配置已成必然趋势。为此,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加强:
一是加强产业扶贫力度。产业扶贫首先要求政府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吸引好的项目落地,通过项目的溢出效应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在新常态下,还应鼓励和吸引更多非公企业,特别是致富能人返乡创办的小微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创业,以创业的实际效益带动当地富裕,由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不仅帮助农民增收,也能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空间延伸和可持续发展,从而释放贫困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是实施精准扶贫。扶贫政策与普惠政策不同,应突出政策导向性、对象针对性和措施差异性。政策导向性就是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支持市场主体通过投资兴业、捐资助贫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种扶贫资源向贫困地区转移;对象针对性就是要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细化管理支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到贫困地区、用在贫困群众身上,面向特定人群,提高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的精准度,实现精准扶贫与脱贫;措施差异性就是要根据贫困群众的不同需求和能力,进行差异化扶贫,有的要生态移民,有的要产业扶贫等等。
三是开展多渠道扶贫资源投入机制。积极孵化、培育与扶贫相关的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合作等形式,增加扶贫实施主体,缓解扶贫主体不足。同时,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通过公平竞争,来承接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扶贫服务,并且加快建设扶贫志愿者渠道和社会扶贫信息平台,不断完善扶贫绩效监督评估机制。
(据《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