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全村8955亩耕地,只有35眼灌溉井,几十户村民围着一眼井等着灌地,眼看着庄稼缺水就是灌不上,急得团团转。”镇赉县黑鱼泡镇三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张殿华回想起几年前的场景直挠头。“现在不一样了,县里搞扶贫开发,去年夏季给我们村打了10眼抗旱水源井,辐射耕地面积1500亩,农田旱了,村民们都能及时给地灌上水。今年村民的种地热情特别高,争着抢着多包地。”说到此处,张殿华神采飞扬。
在镇赉,像三家子这样的贫困村有82个,为了尽快改变这些村的贫困现状,今年该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扶贫开发攻坚“三推进、三提升”(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基层党的建设,提升工作保障能力)工作,将扶贫开发推向高潮。
建平乡后六家子村村民杨青文,孩子正在读书,家里用钱紧,自己和爱人的身体也不好,一年的种地收入几乎都花在看病吃药上了。
在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该县小麦办与后六家子村结成了帮扶对子。在入村调查中,该办调查干部为杨青文家“记上了一笔”:缺少劳动力、缺少适合本家庭的种植养殖项目。调查没过几天,杨青文就收到了一份“大礼”:小麦办为他免费提供1亩地的高产脱毒马铃薯种子和化肥。
“我家这土豆品种叫‘脱毒马铃薯荷兰七’,你看秧苗长的多茂盛,再过一个半月就能上市了,能比秋土豆的价格高一倍,得多卖出来4000块钱吧!”杨青文乐呵呵地说。
该县扶贫办的一位干部说,当下扶贫进入新阶段,思路办法都得变。“帮,要帮到最需要的人;扶,要扶到最关键的点上。”该县今年的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县里提出,要走“一家一户小规模、千家万户大群体”的路子,形成群体效应和规模优势。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找到致富“金点子”。
团县委实施“农民创业致富小额低息贷款”项目,主动为8户青年贫困农民协调申请低息贷款20万元。
县水产总站通过建立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引导群众实干脱贫。计划今年内完成五棵树镇铁力村100亩稻田养鱼(蟹)示范基地建设。
县财政局驻建平乡民生村帮扶工作队为村里新建一处3万平方米养鱼池,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众人拾柴火焰高,截至5月末,包保县级领导、包保部门、驻村帮扶工作队到乡镇、村开展工作3550次,累计4338天;联系贫困党员、贫困群众5758户,为贫困群众、贫困党员送去物资、资金累计111.15万元;研究解决事项118件,协调解决项目27个,协调解决资金1453.16万元。全县各乡镇建立产业园区3个,带动贫困户806户;新组建合作社51个,带动贫困户577户,改造中低产田1671公顷,受益农户232户。
如果说精准帮扶是“滴灌”,干部驻村帮扶就是“滴灌”的管道。为强化帮扶效果,该县建立了包保责任制,安排县委常委,县人大、县政协主要领导每人包保1个乡镇,101个县直和中省直部门包保82个贫困村。重新调整141名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抽调282名后备干部或中层干部,组成141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实现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
镇赉财政紧张,但扶贫投入不吝惜真金白银。2011年以来,共投入扶贫资金近1.5亿元。为破解贫困村群众融资难问题,镇赉还推出强有力的信贷扶贫政策,积极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在试点村建立互助社10个。2013年,东屏镇三个试点村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互助资金试点先进村”,获得国家奖励资金30万元。
如何监督包保干部、驻村帮扶队真抓实干,镇赉作了进一步探索。制定全县扶贫开发攻坚“三推进、三提升”工作综合考评办法,对乡镇、包保部门、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及驻村帮扶工作队、村党组织进行分类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和包保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乡局级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各级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与评先选优、表彰奖励和干部管理使用挂钩。同时加强对扶贫帮困款物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对违纪、违规者给予严肃处理,并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