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洮北区水利局退休的苗畅陟老人,现已年过八旬。年轻时就十分热爱书法,在退休后的近20年里更是潜心苦练,其创作的草书,形神俱佳,多幅作品入选全国、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作品集,并被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珍藏。
苗畅陟对书法的认识起源于孩童时期。那时,他外祖父是民国官员,擅长写毛笔字,而苗畅陟的父亲受上辈人影响同样喜爱习字,这种祖辈的熏陶让苗畅陟被书法的魅力深深吸引。参加工作以后,苗畅陟凭着这股对书法的喜爱和自己的勤奋,在工作之余练成了一手好字。“改革开放时,市内很多饭店、旅店、学校、美术社的牌匾都是我写的。”苗畅陟对记者说。1984年,吉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了,白城地区只有两名同志加入了协会,而苗畅陟便是其中一位。用苗畅陟的话来说,当年能够加入省书法家协会,比获任何书法荣誉都重要,因为这是对他写字的一种肯定。
1998年,苗畅陟退休回到家中。退休后的日子,他并没有闲下来,变化万千的“毛体”书法又重新激起了他的兴趣。一有时间,苗畅陟就伏在桌前练字,还买来许多新的字帖一页一页地临摹学习。并加入了白城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平日以笔会友,结交了一些本地的名家,大家经常在一起切磋、探讨,受益颇多。
“回忆起大半辈子的生活,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写字,我觉得此生能够与书法结缘是幸运的,尤其是退休后,书法让我的生活更加有意义,更加充实。”苗畅陟说,“写书法是一种修炼,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只要提起笔来便要凝神静气,运笔和停顿之间还充满了韵律感,整个过程犹如练气功。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练习书法不仅要刻苦,还要涵养沉稳、平静的心性,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便不会写出赏心悦目的字。”
记者在苗畅陟的家中看到,老人家平日练字的桌面上方挂着几幅老人满意的习作,桌上摆放着3摞书籍。苗畅陟说,他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每天中央电视台的早间新闻和晚7点的新闻联播是他必须要看的,除此之外,上午的时间基本都在练字,下午则是翻阅史书,阅读学习。有时晚饭后也会饶有兴致地写两幅字。“每天练字的时间基本控制在4个小时左右,有时为了完成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可能要伏案到晚上九十点钟。”当记者问苗畅陟会不会因为要完成作品而耽误吃饭睡觉时,老人家笑着说:“不会不会,练过书法后,睡觉睡得特别香。这项‘运动’特别适合我们老年人,对身体也有好处。”
采访中,苗畅陟向记者展示了近期自己最满意的一幅草书作品——“龙飞嫩江”,记者在作品左下方看到“贺大安崛起振兴”的字样。苗畅陟告诉记者,这幅作品是他在2015年春节时创作的,现被收录在大安市老年书画研究会《晚霞翰墨》作品集中。“我的故乡在大赉县,现在叫大安市,虽然我已经不在那个小城生活,但时代在发展,如今的大安城再也不是几十年前的穷县城,而是一个适宜居住,依山傍水的魅力小城,看到故乡发展的这样好,我打心里感到自豪。”苗畅陟说。他平日练字的内容选材,大多选择围绕当代社会风气的词语,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出自孔子的一些警句。
苗畅陟和老伴儿育有3个女儿,都在白城市工作,平日里,女儿们经常带着好吃好喝的来看望他们。外孙们也都分别工作、读大学,大外孙去年又给老人家添了个重外孙子,每逢年节,一家人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看到下一代人过得这么好,这也是苗畅陟这辈子最大的安慰。苗畅陟说,现在的日子他十分满足。每天练字已经成为他放不下的兴趣爱好,以后的日子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写出更多更满意的作品,留给子孙后代,鼓励他们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