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心理状态随年龄增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每个阶段都有“主要矛盾”需要解决,顺利处理好各个阶段的问题,个人就得以成长,收获幸福。
1.婴儿期奠定信任感 婴儿需要与父母建立强烈的依恋关系来获得安慰、安全。如果孩子的基本需求(如吃喝)从小就常常得不到满足,那么他长大就很可能对周遭不信任、对人际感到焦虑。
“信任感需从小奠定”,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与员工促进中心研发部主任肖震宇看来,千万不要认为这个还不太会表达的小婴儿只是“喂饱了、不哭了”就行了,父母日常照料中应给予其足够的安慰与抚触,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同时,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动手,“暴力行为”会让他们恐惧和害怕,不利于信任感的建立。
2.童年期培养独立感 到了童年,小孩的活动能力发展起来,比如想要试着自己吃饭、走路、穿衣、刷牙、说话等,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开始。
肖震宇表示,这时候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很激烈,第一个反抗期出现。此时,如果父母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表扬,就会逐渐培养出他们的独立自主感,拥有较强的意志力。相反,如果大人事事包办,溺爱或是“专制”,就会使孩子陷入“无能的漩涡”,进而怀疑自己,产生羞耻感。
3.学前期发展主动性 小孩上学之前,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兴趣,什么都想试、想玩。这时,父母和老师对待这些“顽皮鬼”要有耐心和包容心。“不涉及危险的事情就尽量让孩子去做”,肖震宇说,无论什么事情,所有人都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成全就意味着他们将来会成为有创造力的人,而压制会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被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开拓创新的能力,导致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主动性的养成。
4.学龄初提高成就感 上学后,儿童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对“解决问题”跃跃欲试,也希望在小伙伴面前做“强者”。肖震宇建议此年龄段孩子的父母,不要把孩子“问问题、动手拆家里的电器”等好奇行为看作是“捣乱”而责怪他们,应该试着鼓励他们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另外,家长应留心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与班主任共同帮助孩子进步、提高。
5.青春期找到方向感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经常思考“我是谁”、“我今后要做什么”等有关“身份”和“未来”的问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李新影看来,这个年纪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更喜欢模仿与崇拜。此时,就需要有一定的鞭策,比如在学校,可以通过班会等集体活动,学习一些英雄人物事迹或是在和长辈聊天中,了解长辈的成长经历,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找到方向感。
6.成年期建立亲密感 成年初期,为了建立亲密关系需要做出承诺、承担责任,这时人要克制一些个人偏好。
这个年纪的主要事情有两个:工作和婚恋。肖震宇说,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同事间的关系。工作上应团结互助,这样今后才能遇到更多的“贵人”。另一方面,和恋人建立起信任、相亲相爱的关系,因为他们可能就是你今后人生的另一半,将陪你度过漫长的人生,所以两个人一定要相互尊重,拥有相同的价值观,才能携手同行。
7.中年期保持平衡感 到了中年,很多人事业和家庭都已基本稳定,却难以兼顾二者。有些人,把精力和时间全放在了工作上:加班、陪领导吃饭、陪客户喝酒,就连周末都没有时间陪家人和孩子。长此以往,不仅家人会有埋怨,就连自身也会感到心累。肖震宇建议,生活需要多元化,没必要把自己“折腾”得太累,如果家中经济状况一切正常,多花些时间在家里,体验天伦之乐,更有利于关心品质的养成。
8.老年期获得完美感 步入老年期,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的阶段。专家认为,到了这个岁数,老人最在意的问题无非两个:对死亡的恐惧和一生的缺憾。这时,老人应认识到,自己的人生所有选择都是当时情况下的最优选择,不要对人生和家人怀有“歉意”。同时,尽可能做一些自己喜欢且力所能及的事,让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以超然的态度对待晚年生活。
(任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