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希文,原大安日报社社长、高级记者,现任大安市美桥集团董事长。放过猪、务过农、当过民办教师、文化站站长、新闻科科长、报社社长。著有《谈天说地》、《时代的浪花》等9部文学著作。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名城重镇之后,又先后到过33个国家,并写下了《亚欧之旅》、《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环球游记》3本游记,累计著有12部书,在市内外以及省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退休后,他经商办企业,先后办起了一校、两场、3个公司,组建美桥集团,完成了从一个文人到商人的华丽转身,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董事长。他的传奇人生,成为人们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和学习的榜样。
童年的苦难 唤醒了他人生金色的梦想
1947年2月,于希文出生在大安市同建乡同强村快乐屯,弟兄5人还有一个姐姐,加上父母共8口人。父亲在供销社当会计,靠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老小,勉强度日。不料父亲30多岁时身患重病,家里的日子雪上加霜。母亲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家庭妇女,自幼被裹了脚,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她的肩上。她只能每天挎个小筐,艰难地移动她的“三寸金莲”,走屯串户卖菜籽,换几个钱养家糊口。生产队长看她家实在太困难了,就给他们一点地,母亲就带领子女们人拉肩挑,种点向日葵,日子过得艰难而又苦涩。
因为家里缺吃少穿,交不起学费,于希文8岁的时候开始放猪,除了放自己家的猪外,再揽十几家的猪放,到年终放猪户给几元钱或者几十斤苞米。这些钱粮对于一个贫寒的人家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救命钱。
身体上的苦累,年少的于希文可以克服,最给他以精神上煎熬的是,看着邻居家的孩子每天早晨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而自己却拿着鞭子放猪,内心实在承受不了,于是跟母亲哭着喊着也要去上学。
母亲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她曾经对亲友们说:“就是豁出这把老骨头,也要供孩子读书,只要能供出一个有用的,哪怕能当上生产队长,为改变屯子面貌出把力。能供出两个到外地干点工作,也是对国家的一份贡献。”本着这样的理念,她就让子女上学读书。可是,于希文的爷爷却是一个保守派,认为一个庄稼人读什么书,顺垄沟找豆包吃要文化有什么用?所以,每当母亲要让子女去读书,都要遭到公公的一顿责骂。传统封建的家庭,公公在家里是一言九鼎,在一次激烈的抗争无果后,母亲只好给公公跪下求情。可是性情倔犟的老人就是不让孩子去读书,他的理论是,家里穷的叮当响,读书能当饭吃吗?
母亲也是个认准一个理,谁也说服不了的人。孩子读书需要钱,她听说安广镇的葵花子能卖上好价,一早就搭别人的车上路了。快乐屯离安广镇30多公里路,晚上天黑前她还要赶回来。母亲的艰辛换来了丰厚的回报,这次安广之行母亲挣了8元钱。在母亲的叮嘱声中,在爷爷的责骂声中,小猪倌扔掉鞭子,于1956年7月的一天,背起书包上学了。
初中毕业后,于希文考上了高中,因为哥哥姐姐们相继结婚,家里实在困难,他不想再因自己读书而拖累亲人,所以只好回乡务农。
于希文酷爱读书,尽管农活苦累,但只要有一点时间,他总是手不释卷。书读多了,眼界开阔了,那些因文学而改变命运的人启发了他,他决心走这条路。那个时期,全省农村只能看到《红色社员报》,他就利用一个雨天休息的机会写了一篇稿子,第二天,又利用午休时间到公社邮局寄出了他的稿件。半个月以后,他收到了来信,打开一看傻了眼,稿子原封不动地寄了回来,左看右看不解其中之意,就去找同屯的一个老师。老师接过信封看了看,禁不住哈哈大笑,说:“你把收件人和寄信人的地址写反了。”于希文恍然大悟,不由臊得脸一阵红一阵白。老师却很厚道,对他说:“咱们公社同德大队何家窝卜屯的毕君是报社通讯员,你可以向他请教。”老师的指点让于希文重新燃起了希望。又是利用一个午休,走了很远的路见到了毕君。毕君见于希文年轻气盛,被他的进取好学精神所打动,就把自己所知道的都讲给他听。于希文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眼前展现了一片新的天地。他一口气跑回家,从此白天干活不误,晚上点上煤油灯研究报纸。1966年2月3日,他的《勇挑重担》一文终于在《红色社员报》上发表了。
壮年的苦拼 实现了他人生金色的梦想
白天干活的时候,他在脑子里打腹稿:写什么?怎样写?地头歇气的时候,他掏出纸和笔,列题纲,打草稿。中午和晚上吃完饭,就开始抄写。小小的煤油灯微光如豆,黑烟满屋,夏天又招来蚊子,咬得老婆孩子怨气冲天,他就搬到外屋厨房,在锅台上垫块木板,没有凳子,就把水桶扣过来,每天都熬到深夜。开始写的都是表扬稿、豆腐块,发表在《红色社员报》和大安人民广播电台。随着报纸和电台发稿量的日益增多,于希文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这时同强大队缺少一个民办教师,他就走进了学校,当上了民办教师。
跟着时代走的人,时代总是要给他以回报。于希文经常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文章,各种赞扬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于是他又被调到同建乡政府任文化站站长,不久又转成吃商品粮,实现了从小猪倌到国家干部的跨越。由于他的文章被媒体广为刊载,使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几年后又被调到安广镇,实现了他进城的梦想。
1987年1月1日,于希文又调到大安市委宣传部工作,不久又当上了新闻科科长。1994年,大安市委组建报社,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于希文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大安日报社社长,正局级。常言说,万事开头难。市里只给了他11个财政编制,在市宾馆租了两个房间,算是工作地点,其他自己筹备。在困难面前,于希文又一次显示了他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性格特点。他经过仔细分析和认真观察,感到要想把报纸办好,必须有经济作支撑,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于是,他一边和总编辑审稿,努力办好报纸,一边开始办企业挣钱,支持报业发展。他先后办起了书店、电脑培训班、印刷厂、饭店、纯净水厂等7户企业。在他的精心策划和努力经营下,7户企业各个盈利,企业员工最多时达到70多人,固定资产达到70多万元。大量的资金注入到报社,把报纸办得风生水起。
老年的坚守 超越了他人生金色的梦想
头一天,宣布他从岗位上退下来,第二天,他就到桦甸市万沣房地产开发公司上班了。公司老板张宏治是他的好朋友,给他的条件优厚,答应给他年薪10万元或高档住宅楼。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