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政孚
1943年,江苏省的15岁少年葛卫华告别父母和三个尚不懂事的弟弟,走上了当兵的道路,直到1950年退伍,全家才来到白城生活。最初,葛卫华参加的是江苏省一个区中队,由于在伏击鬼子行动中表现突出,不久,他就当上了区中队的通讯员。
由于葛卫华有极高的测量距离和计算数据的天赋,刚入伍,他就当上了一名炮兵。葛卫华回忆说:“第一次打仗是在江苏省淮阴县,我当时的部队和近一个营的鬼子遭遇,我们在夜晚实施突袭,鬼子没有防备,全被我们歼灭了!”说起这事时,葛卫华英姿勃发,一点也不像个老人。
1943年,葛卫华当上了他所在排的炮兵班长。那是发生在连云港的一次战斗,葛卫华担负着打掉鬼子炮楼的任务。到达预定地点后,葛卫华一边布置架炮,一边快速测量鬼子炮楼与大炮之间的距离。由于葛卫华测量精确,我军一枚枚炮弹准确击中目标,鬼子步步退却,最后龟缩在城中,再无力顽抗。葛卫华所在部队在这次战役中大获全胜,光是用大炮就消灭了200多个敌人,葛卫华立了大功。
1944年,在江苏省新安镇,我军再次对鬼子据点进行偷袭,此时战斗经验更为丰富的葛卫华并没有直接用大炮去炸那些守城的鬼子,他另辟蹊径,指挥战友用大炮去轰鬼子据点的大门。他知道,只要鬼子据点的大门被炸开,那城中的鬼子必然会慌了手脚,也会为大部队攻城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战斗中,葛卫华指挥他的一个班战士,用大炮消灭了800余鬼子,因为在战斗中表现杰出,葛卫华荣立一等功。
1945年,葛卫华被提拔为炮兵排长,当了排长的葛卫华,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
葛卫华,保卫中华,他完成了这个名字赋予他的意义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