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伦
今年95岁的抗战老兵王玉池,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提及抗战的事,如数家珍。在接受采访时,他送给记者一本书。他说:“这书不是买的,也不是别人给的,这是我自己写的,从2003年写到2008年,抗战打了8年,我足足写了5年。”从他的笑容中,不难看出他对写作成功的兴奋与自豪。
这本书名为《我这一辈子,一个老八路的回忆》,描写了他从参军到抗战胜利后的亲身经历,可以说,这本书是他人生的履历表,也是时代的风云录。
参军——他送上别样“厚礼”
王玉池的老家在山东省临朐县,日军侵略后,他家8口人,为逃生,一家人逃往了7个地方,至今不得团圆。这种亡国奴的生活让他忍无可忍。就在这时,他听说在沂水县有八路军,打鬼子,爱百姓、救穷人,嫉恶如仇的王玉池一路讨饭,前来投军。
当时组织上有意锻炼他,让他以说书人的身份,在半月内侦查到两个日军据点的敌情。他深知其难,更知其责。心想要顺利当上兵,就要送好这份敌情侦查的“见面礼”。所以他想法接近敌营,造访民情,观动静、摸底细,很快记住了敌人兵力、火力配备等许多数据和一些难得的军事机密。待半月归来,他把所得的“见面礼”送上,领导乐不可支。想不到他搞到的情报这么快、这么准、这么实。领导边拍他的肩膀边说:“小鬼,你送的礼物我们收下了,人就更得收下了”。
参战——他智勇双全
1943年4月的一个黄昏,王玉池所在连队躲村屯、避封锁,轻装急行军80里到达山东省临朐县,要偷袭日伪军据点。这个据点易守难攻,但这里对于他来说并不陌生,他曾三次“光临”。第一次是要饭到这里,二、三次是他接受任务了解敌情、地形。
这次排兵布阵,他可派上了用场。连队发出总攻信号后,由于目标准确,火力集中,敌人主力顷刻间遭到毁灭性打击。先后不到半个小时全歼据点守敌,我军只有5人受伤。当时领导战斗讲评时特意提到王玉池,说:“这次战斗速战速决与王玉池当好向导有直接关系。”对此他感到很自豪。
1943年5月初,王玉池所在的连队执行一次突袭任务,他又是表现不俗。那次该连从三面包围了雹泉村的守敌。“战斗打响后发现,村西南一处民房是火力点,班长命令我从右侧迂回过去,把拉雷下在房墙根儿,拉火后立即返回,全班掩护!我此时不顾一切,按班长的命令行事,结果成功了!我军部队冲了进去,清点结果,我军三名轻伤,俘敌40余人,缴获枪支50余支。后来开班务会讲评时,我受到了表扬。领导还在缴获的枪支中挑选了一支冲锋枪奖励给了我。这样,我才成为了有枪,有军装穿的战士!”说起这段经历,老人非常动情。
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他先后负重伤4次,轻伤不计其数。1959年10月,他服从命令转业,分配到当年的白城地委宣传部,后担任地委宣传部组织科科长。从1963年5月开始担任白城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1975年因战争时期的伤病退休,1982年正式离休。
不管是在职还是离休这几十年间,他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那股不服输的劲头。
“一生难忘十大险,尝尽人生苦与甜。”岁月的年轮终究会使英雄老去。老兵,你的名字也许无人知晓,但,你们的功绩却会永远让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