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聚少离多,是军嫂生活的真实写照;风雨同舟,是军嫂一生的执着选择。军嫂也姓军,她们的付出,值得军人敬佩,更值得全社会推崇。
白城市委宣传部、白城军分区政治部、白城市妇女联合会、白城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举办首届“十佳军嫂”评选表彰活动。现推出优秀军嫂的事迹,展示军嫂的高尚情操和时代风采。
苦,亦芬芳如歌
——记白城军分区后勤部助理张伟之妻门志英
门志英,吉林洮南人,中共党员,1976年出生,2002年结婚,现任洮南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作为教育工作者,她热爱自己的事业,与时俱进,不懈追求;作为军嫂,她义无反顾挑起家庭重担,展现了当代军人妻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用青春和热情诠释了当代军嫂的风采。
刚结婚的时候,她的爱人张伟远在北京军区某集团军服役,由于没有后顾之忧,时任小学班主任的她不管工作多么繁杂,都做的井井有条;后来因工作需要,被任为进修学校副校长,尽管工作量增加,工作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也能做的得心应手。因为每每看到爱人远方的来信或听到电话里传来他熟悉的声音后,一切不快都烟消云散了,或许这就是爱的力量吧。十几年来他们互相鼓励,相互支持,比翼齐飞。爱人张伟多次被部队评为“优秀带兵干部”和集团军“标兵连长”,所带领的连队于2000年参加了中央电视7台军事节目的“大比武”的拍摄,并在全国播放后引起了强烈反响。2003年因为工作需要,被调回到吉林省白城军分区工作至今,期间先后2次被沈阳军区评为“优秀民兵装备管理先进个人”,1次被吉林省军区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次被吉林省军区评为安全管理先进个人,由于工作突出,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而门志英本人也先后荣获了“吉林省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教师”、白城市“优秀骨干教师”、洮南市“十佳青年教师”,连续多年被评为洮南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党员等。并于2002年被白城市委、市政府和白城军分区评为“十佳优秀好军嫂”荣誉称号和白城市“三八红旗手”称号。这荣誉证书和奖杯是组织对她过去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她今后生活的激励。“军嫂”这个称号对她来说更多了一份责任和义务。
为了支持爱人在部队能安心工作,结婚十年来她始终坚持工作与家庭两不误,承担起一个军人妻子应该承担的一切。2005年年初的冬天雪特别大,天气格外寒冷,已怀孕5个多月的她,在组织学生清扫教室内的冰层回家后出现了流产征兆。由于爱人刚刚调入新的工作单位,人员紧张。为了不牵扯爱人的工作,她一个人在黑夜里苦苦地煎熬着,一阵紧似一阵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清晨虽然入院,但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医生没能改变流产的事实。为了不影响爱人的工作,她坚决反对爱人请假照顾,一个人把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藏在心底。她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军嫂自强不息、自力坚强的品质。
门志英爱人张伟调回白城军分区后,在民兵装备仓库十年工作中,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没在家过一个团圆年。照顾双方四位老人的义务又都由她一个人来承担。2005年是门志英爱人调入白城军分区任武器库主任的第一年,正赶上沈阳军区要实现全区达标库房建设的任务,爱人在单位起早贪晚连续地工作了5个多月没回家一趟。而这期间里,一向乐观健康的婆婆又突发脑积水需要立即住院手术治疗。在婆婆患病期间,照顾老人的重任就落在她和小姑子、小叔子们的身上。她一面要为学生上好课一面又要照顾手术的婆婆,就这样经常往返洮南白城两市之间。后来婆婆病情加重转院到长春治疗,那段时间她人整整瘦了一圈并憔悴了许多,一直到老人安祥地去世。
结婚十多年来,她不知道什么是风花雪月,淡忘了所有受过的苦与累。但她却努力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支撑着这个家,孩子出生了,但是爱人也没好好地陪过一个正常的双休日;从孩子出生后,她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产假还没满就提前上班了。经历了生活的锤炼,看着健康活泼的孩子茁壮成长,面对部队和部队首长及社会各界给予的关心、照顾、鼓励与支持,她的心里充满了无限的自豪。嫁给军人本身就是一种牺牲,一种奉献,但门志英用她超常的坚韧、非凡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耕耘奉献着。品味生活,苦中有乐,生活虽苦,但也芬芳如歌。
用无私大爱书写对军人之爱
——记63850部队司令部军务处参谋刘红彬之妻董丽丽
董丽丽,女,34岁,2008年6月入党,2006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山东省阳信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科员。丈夫刘红彬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3850部队司令部参谋。结婚以来,夫妻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积极干好本职工作,孝敬父母,是一个幸福美满、和睦温馨的三口之家。
志同道合、情系国防,他们用真情演绎美好生活。结婚6年,聚少离多。经常有同事问她,你们经常不在一起沟通,不会产生矛盾吗?她总是笑着回答“距离才能产生美”。从决定嫁给军人的那一刻起,她就明白做一名军人的妻子不容易。从第一次见面到结婚,大半年的时间,两人见面的时间加起来却不足10天。原定2008年年底结婚,但由于丈夫的工作原因婚期一直往后延,直到2009年5月份才匆匆领了证。2010年4月,她怀孕2个月,妊娠反应比较强烈,本是女人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但丈夫却因为工作任务繁重,无法回家照顾,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只能自己照顾自己。2010年11月,孩子快要出生,丈夫因负责单位士兵退役工作,在家里只待了7天,在产后第3天就匆忙返回了部队……诸如此类的情景,如今每每说起,她总是一笑而过。她常说:“嫁给军人就不要想着荣华富贵,我们的家庭不算富裕,但是充满了幸福和温馨,是我和丈夫爱的港湾。只有家庭和睦,丈夫才能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部队工作当中,为国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热爱生活、温馨家庭,他们用真心弹奏相互扶持。结婚以来,他们虽然常年分居两地,但是她始终无怨无悔、携手相依,努力创造温馨幸福的生活。她是从夫妻、老人和孩子三个方面想的,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做的。夫妻互敬互爱,是家庭幸福的基础。她认为: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注重相互照顾、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基础。结婚6年多,也有过因意见不统一而红过脸、斗过嘴的现象,但她始终用理智的态度去沟通和交流,最终达到意见统一。这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常常引来同事们的羡慕和称赞。夫妻尊老爱幼,是家庭幸福的基石。孝敬双方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中,她坚持把公公、婆婆当自己父母看待,并不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有丝毫怠慢。由于平时工作非常繁忙,她就利用一切机会抽出点滴时间去陪一陪老人,每天都坚持给丈夫打一个电话。因为怕丈夫分心和担忧,家里的大事小情她都努力一个人处理,家里的困难也总是一个人默默的解决。她和丈夫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里你就放心吧,一切都有我照料呢,你就安心在部队工作吧”。女儿聪明可爱,是家庭幸福的支点。作为一名军嫂,长期两地分居,她在照顾孩子时肯定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心血。女儿现在刚5岁,但是比同龄的孩子更加懂得礼貌、非常乖巧可爱,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磕磕碰碰的事,她从来不主动向爱人说起,就是为了不让爱人有一丝分心。
憧憬未来、携手人生,他们用真诚奉献各自岗位。夫妻之间工作上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携手并进,是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把家庭的温暖化作工作的动力。夫妻两人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丈夫常常鼓励她说:“你到纪委机关工作机会难得,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趁现在我们都年轻,要好好学习,勤奋工作,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的。”通过共同努力,在较短时间内,两个人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把干好工作当成对家庭最好的回报。董丽丽自参加工作以来,为了尽快提高工作能力素质,满足工作的需求,每天除了完成正常工作外,都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到办公室加班学习。董丽丽先后4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她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更是她对家庭、对亲人,默默关心、倾心支持的最好回报。憧憬未来携手人生共筑爱巢。中国梦,强军梦,家家都有一个梦想,有梦想才有可能成真。董丽丽始终把干好工作、家庭幸福、帮助别人,作为人生的美好愿望。
我愿做你肩上的那颗星
——记63861部队四队工程师王磊之妻李敬华
她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却用自己默默奉献诠释了军嫂的伟大,丈夫在前面用自己的担当撑起了国,而她在背后用自己的付出撑起了家。她不是一名军人,可她还是以自己的方式为丈夫、为军营建设付出着努力。她就是官兵心目中真正的最美军嫂——李敬华。
李敬华,女,38岁,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现任白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系声乐教师。丈夫王磊,1994年7月入伍,现任63861部队工程师。
嫁给军人是她无悔的选择。时光匆匆,转眼十六个春秋,当初经人介绍,她和王磊相识了,吸引她的不是王磊高高的个头,而是他对母亲的那份孝顺。她想,就这样一个细心、体贴的男人日后对她也不会错的,她的恋爱就这样单纯的开始了。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们没有看过电影,没有逛过街,没有花前月下,因为试验任务多,约会时王磊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好多同事、朋友都劝她:“小华,你可要想好了,结婚后你可要受累呀!他每天那么忙,娘家又在外地,家里家外可都得你一个人啊。”她想,这都不算什么,既然相爱了,就要学会承担。就这样,她们在1999年12月30日登记结婚了。
勇挑重担是她的价值体现。丈夫是一个军人家庭,公公在丈夫14岁时因病去世,是婆婆一个人把他和姐姐带大,毕业后姐弟俩也步入了军营。能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她感到无比自豪,也深深感到肩上的那份责任。结婚后,她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她把婆婆看作是自己的母亲来孝敬。婆婆是一名大校军官,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给予她极大的帮助,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她都向婆婆请教,听取婆婆的意见,交流对问题的看法。从婆婆那里也深深懂得了军嫂的真正含义,也深深体会到婆婆的不容易。2008年,对这个家庭是不幸的一年,也是她为爱而努力奋斗的一年。7月22日婆婆乳腺癌手术,8月16日女儿突发脑出血生命垂危,本应是幸福的家却走到了爱的边缘。她用爱唤醒了“沉睡”的女儿,用爱让婆婆从一次次化疗的痛苦中走了出来。为了让丈夫安心的完成任务、为了婆婆能得到更好的照顾、为了不耽误女儿的康复治疗,她默默的承担起照顾整个家庭的重担。当别人问起她觉得累吗?委屈吗?她总是笑着说:“有家才有幸福,作为儿媳,老人活一天我就要尽一天的孝。作为母亲,让女儿健康是我的义务,我只是做了我应当做的事。”
默默付出是她无言的爱。结婚16年,丈夫一直在基层工作,不管他在什么工作岗位,工作中遇到什么挫折,她始终给予他默默的支持和积极的鼓励,从不拖丈夫的后腿。她对丈夫的评价是:“对待工作极其认真,对待家务极其懒惰,对待自己极其细心,对待女儿极其放纵,对待媳妇极其忠心,对待老妈极其孝顺。”有了她的支持和鼓励,王磊入伍22年来一直工作在科研试验一线,先后参与完成重点试验测试任务几十项,测试弹丸上万发;两次被评为优秀科技干部,多次获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她知道在业务上帮不上丈夫的忙,但她深爱着她的丈夫,热爱他军人这个职业,热爱军营这个“大家庭”,她经常利用自身文艺特长,帮助官兵学歌曲,练舞蹈,排练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文艺节目,先后十余次帮助编排或参演部队大型文艺汇演,为部队的文艺工作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强自立是她不懈的追求。除了照顾好家庭,军嫂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自立自强是她永远不变的追求。她2007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修音乐学,2010年获得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2014年被吉林省音乐家协会收入《吉林省音乐家名录》,具有吉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面试考官资格,白城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多次参加市里各类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多次为白城市企事业单位的电视专题片演唱录制主题歌,为白城市工业园区演唱了《工业园区赞歌》;为白城市公路养路段录制了《编织彩带舞鹤原》;为白城市工商局录制了《红盾礼赞》;为白城市纪检监察局录制了《纪检监察干部之歌》;为洮南市第四医院成立60周年录制了《白衣天使赞》;为白城市邮政集团录制了《鹤乡鸿雁情》。多次参加全国以及省、市的歌唱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2002年9月荣获白城市“大都公寓”杯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获业余组演唱二等奖,并授予白城市业余组“十佳歌手”称号。2002年12月参加吉林省第四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演唱歌曲《鹤城拥抱你》获美声唱法银奖。2005年5月参加中国“德艺双馨”大赛荣获吉林赛区美声唱法金奖,全国总决赛获美声组铜奖。2006年4月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选拔赛白城分赛区中,被授予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普通话志愿者。2007年荣获“秋力杯”市直机关电视歌手大赛三等奖。
勤劳、贤惠体现着军嫂的传统美德,自立、自强折射出军嫂的时代风貌。她在生活中尊老爱幼、关爱家庭,工作中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爱国拥军的好军嫂的风采。
好一朵红艳的萨日朗花
——记某训练基地供应科科长高振之妻李爽
在茫茫的科尔沁草原上,生长着一种萨日朗花,它自然生长,红艳似火,被人们赋予了热情、自强不息的品格。在白城,有这样的一位好军嫂,她为了军人丈夫的事业,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在自己的工作中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她自强自立、热情如火,如一朵萨日朗花,为绿色的军营增添了骄人的红艳。她,就是某训练基地供应科科长高振的妻子李爽。
选择了他,无怨无悔
李爽与高振的相识缘于一次工作中的偶遇。曾有人问她,为什么选择了高振?她说,是高振的真诚和质朴打动了她,也是军人的胸怀与担当感动了她。
军嫂难,聚少离多相见难。新婚第2天,还没来得及度蜜月,时任训练保障队队长的“新郎官”高振就被部队召回,远赴大连执行演习保障任务。虽然心中非常不舍,但她对丈夫说,“部队的事更重要,你快去吧!”一句深情的叮咛,高振感动得双眼满含泪水。
结婚10余年,高振长期担任基层主官,工作繁重,经常是好几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连续多年没在家过上一个春节,李爽独自一个人承受着军嫂的寂寞和无奈。好几个春节,为了让丈夫在部队安心,李爽放弃与父母团聚的机会,毅然来到丈夫部队,和部队战友一起包饺子、唠家常,与高振一道站“夫妻岗”,让连队战士观看完整的春节晚会。
女儿出生后,平时都是李爽一个人照料孩子,接送上幼儿园,孩子遇有头疼脑热时总是她一个人陪着看病,从来不让丈夫操心牵挂。李爽在家里是独生女,有时候,李爽的亲友看到她这样辛苦,偶而也有不理解的言辞,但李爽总是满不在乎地一笑而过。她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既然选择了他,一辈子无怨无悔。”
比亲闺女还亲的儿媳妇
高振的老家远在安徽阜阳,父母双亲身体都不好,2012年,父亲不幸患上了食道癌,住院手术化疗,需要专人照顾。而高振保障一场重大演习难以离身,李爽主动向单位请了长假,把年仅4岁的女儿托付给姥姥照看,自己一人远赴阜阳照顾公公,一去就是一个多月。
照顾老人期间,她每天都非常耐心细致的为公公翻身、擦背、按摩,经常忙到后半夜,临近的病人家属都以为她是老人的女儿。当得知是儿媳时,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儿媳妇真孝顺,比亲闺女还亲,不愧军嫂称呼。”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公公很快恢复了健康,而她却日夜操劳瘦了好几斤。
多年来,双方4位老人,一个女儿,全靠李爽这一双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这副重担。由于长期操劳,她身体经常处于透支状态,睡眠不足,导致身体免疫力低,患上了顽固的皮肤病,十个指头见凉水就疼,洗洗涮涮都成问题。每每看着妻子满是水泡甚至严重爆皮的双手、看着妻子正值年轻韶华却已霜染两鬓,高振总有亏欠之情,而李爽却劝慰丈夫说,我既然选择当了军嫂,就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这点苦算不了什么。
不要辜负了官兵的期望
十多年来,在妻子的支持下,高振先后出色地完成了多次大型训练演习保障任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所带连队被军区评为十大标兵连队。
2013年3月,由于工作出色,高振被提拔为供应科科长,管理着单位的财务经费、被装发放、伙食保障等工作,是一个敏感的岗位。“有油水的地方,越容易滑倒。”李爽总是提醒丈夫,组织把你放在这个岗位上,是部队领导和全体官兵对你的信任,可不能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她这么说,更身体力行地去做。有时她带着孩子来部队探望丈夫,有些战士会给孩子买些玩具、零食,她总是照价把钱交到战士的手上,或者用其他方式把钱还回去。她总是教育女儿,不要拿部队的东西。虽然丈夫管钱管物,但她从不占部队一丝一毫便宜,也告诫亲戚们不能给丈夫添麻烦。
在她的身体力行和全力支持下,丈夫工作年年有起色,得到了官兵的高度认可。在前不久单位组织的服务基层官兵满意度测评中,官兵对其分管的工作满意率达到了95%以上。高振常说,自己的事业离不开妻子的支持,军功章里有妻子的一半。
工作中也是好样的
李爽自小性格坚强,与高振结婚后,她在挑起家庭重担、支持丈夫工作的同时,在自己的岗位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李爽任职于白城市粮食局,先后任职于多个重要岗位。在财务工作期间,她工作严谨细致,从没有出过差错,财务账目年年受到市财政局表扬。对承担的人事工作,她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热情解答单位职工关心的问题,被单位同事亲切地称呼为工作热心人。在办公室工作中,她上下内外协调有序,特别是负责后勤管理工作时,加班加点,热情周到,个人被市政府评为信息报送工作先进个人。在粮食局工作以来,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被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
在白城市粮食系统,每当提起李爽时,大家总是赞不绝口:“李爽,有军嫂的好样子,是咱们局不穿军装的军人。”
火红的萨日朗花,明艳,热情。在工作和生活中,李爽永远散发着火一样的热情,给丈夫、给亲人、给官兵们带来满满的正能量。这,就是我们的好军嫂李爽,一朵红艳的萨日朗花。
新时代的好军嫂
——记吉林陆军预备役反坦克炮兵旅副参谋长马世华之妻张岩
青春如花,你把如花的青春献给绿色军营;真情无价,你把温馨的真情捧给共和国军人。面对突然变故,你把照顾公公婆婆的责任挑在肩头,熬药送饭,嘘寒问暖,留在床前的是笑脸,报给军营的是喜讯。你把父爱母爱揣在心里捧在手上,阳光育苗,春雨润心。问你累不累,你说,想着国防建设就不累;问你悔不悔,你说,嫁给军人无怨无悔,你捧出的是一颗“军嫂心”,收获的是来自军营的立功捷报。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好军嫂,吉林陆军预备役反坦克炮兵旅副参谋长马世华之妻张岩。
把真心奉献给丈夫
张岩曾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白城海明办事处七委任主任。在单位工作勤勤恳恳,深得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她对拥有这份工作也很满足。那是两人结婚的第二年,组织上推荐马世华到大连陆军学院主官队培训,而当时远在大安老家的婆婆患脑血栓正在驻地医院住院,马世华想:如果自己去上学了,母亲无人护理怎么办?为此,他放心不下老母亲,但又不愿放弃这次到院校学习的机会,当张岩知道这件事后,便主动对其丈夫说:“部队让你去学习,是组织对你的信任,对你的关心,你不应该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如果你水平不提高,以后怎么干工作?你放心走吧,这里有我呢。”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婆婆住院期间,张岩整天奔波在医院、单位之间,有时忙的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经过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一个月后婆婆出院了。而她却住进医院,但是为不让丈夫牵挂,总是告诉丈夫家里和自己一切都很好,由于照顾老人和加上住了半个月院,给她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此张岩感到很值,她总是这样认为:“嫁给军人就意味着奉献,爱军人就是要爱他的事业,他的工作永远比自己的工作重要,自己不能亲自到部队操枪弄炮,但我可以经营好家庭这块后方基地,让丈夫的心思都用在工作上。”正是在妻子这样的帮助支持下,马世华培训结束时取得了全优的成绩。
把孝心奉献给老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4年5月,有十四年脑血栓病史的婆婆又得了心绞痛、糖尿病、高血压等综合性疾病。公公又因过度劳累,得了帕金森氏综合症,行走都非常困难,而且农村就医条件极差,一旦发病也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后果将不堪设想。父母病情让马世华彻夜难眠,产生了将父母接到身边的念头,可一想到自己还住在岳父岳母家,两位老人身体也不好,妻子又是家里的独生女,岳父岳母也需要照顾,很快这种念头便打消了,但出于对父母病情的担忧,思想上压力特别大,细心的张岩发现了丈夫的心思,主动要求把公婆接过来租房子住,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老人,毅然决定辞去办事处主任工作,自己来好好照顾公婆。就这样,挑起照顾两位老人生活的重担,由于公公行走不方便,上床都得有人搀扶,有时大小便都失禁。她对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每天都为二老洗脸、洗脚、擦身体、换内衣,就这样十几年如一日,从不叫脏叫累。公公婆婆逢人就说:“儿女都做不到的事情,我儿媳都做到了,这真是的我们福份啊。”也有人劝她,你这是图什么呢,你公婆又不是只一个儿子。对此,她总是笑着说:“照顾好老人,是我们做儿女的义务,不能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
把爱心奉献给部队
张岩不仅一心照顾老人,操持家务,还视部队为家,用爱心帮助部队有困难的战士。部队有个江西籍战士小王,是个孤儿,性格有点内向,不愿意同别人来往,她无意中从丈夫那听到这个情况后,就跟丈夫商量,这孩子挺可怜的,过节咱们把他接过来,我给他包顿饺子吃,从那以后,一到过节,她都要做一桌可口的饭菜把小王接到家里。2008年汶川地震,有个战士家里受灾,父亲写信通知儿子回去,说家里没有地方住,母亲身体又不好,让儿子请几天假回家帮助盖房子,临行前,部队发出倡议,为这个战士捐款,她得知这一消息后,从娘家借了300元钱硬塞给了丈夫让捐给那个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