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我市今年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2015·身边的家园“爱家乡·游白城”文化之旅系列活动闭幕
省委第八巡视组进驻白城市开展巡视工作
李晋修会见香港豪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利一行
“揽月九天”创造“吉林奇迹”
省委第八巡视组巡视
白城市及所辖县(市、区)公告
省质监局在我市开展质量管理知识培训
图片新闻
“碱巴拉”长稻记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15年10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碱巴拉”长稻记

●姜伟明
 

10月9日,王德金捧着颗粒饱满的水稻兴奋地说:“盐碱地里真的长出了水稻!”而孕育出这派丰收景象的土地两年前还是白花花的盐碱地。

今年51岁的王德金是大安人,靠着在外做生意,早已成为百万富翁。他从小生活在大安农村,知道这里的大片盐碱地不长庄稼。但他听说近年来大安实施了土地整理工程,修建了配套的渠系,引来了嫩江水,使昔日盐碱地变富饶粮仓的梦想成为可能,王德金决定放弃在外的生意,在大安红岗子乡小红岗子屯承包了200多公顷盐碱地,打算大干一场。

“盐碱卤水硝,谁干谁‘粘包’。”这是多年来流传在农村的谚语。王德金的家人当时就表示反对:“放着好好的买卖不做,偏去改造什么盐碱地,这不是花钱买罪受吗?”可王德金天生犟脾气,认准的道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说干就干。2014年6月,他雇机器,又领来十几个农民,平整土地、修排水沟、渠,五六百万投了下去。

今年春天,35公顷土地具备了种植条件。“碱巴拉能长庄稼?还是少插点吧?”种了大半辈子地的农民冯庆富好心相劝。

为了增强地力,除了施用化肥外,还增施了有机肥,每公顷用量达五六吨。品种选择了早熟、抗盐碱品种的白稻8和8945。由于土壤粘性大,泥浆不分离,插不下秧。时令不等人,学化工出身的王德金就一边往地里增加酸的使用量,一边增加沉淀剂,确保了秧苗立得住,插秧难题化解了。6月5日,秧是插完了。秋收时到底啥样,他心里也没底。

他天天早早起床,一直忙活到天黑,罪没少受。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秧苗顽强生长、开花、结穗,盐碱地里终于收获了金灿灿的稻谷,收割后发现亩产量竟达到了千斤。

“现在有了经验,明年每亩增产四五百斤不成问题。”这次试种的收获不仅超出了王德金的期待,也让像冯庆富这样的种田老把式改变了观念。

第一年就试种成功让王德金信心满满:“明年扩大面积,再建加工厂,让更多人吃上好米。”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