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讲授存在偏重字词讲解与考查,忽略审美体验和文学鉴赏等问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胡萨等学者为此呼吁,中学古文教学要避免将文言文教学简化为“文言文翻译教学”。
中学文言文教育承担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但在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把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和学业考查的时间大量花费在课文的翻译上。本来古文学习是一种母语教育,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文言文的教学变成了单纯的古文翻译训练,使文言文教学变成了与母语文化脱节的“翻译教学”,学生好像是在学习另一门外语,学生在这种枯燥的训练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应试思维,只重视对字词的记忆和掌握,而不太重视对文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风格的探究,也使得本来可以充满激情、生动鲜活的古文教学活动变成了古文翻译技能的强化训练,这样就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鉴赏和人格培养的功能大大弱化了,学生也难以体会古文的优雅与作家的深邃意境,也无法灵活自如地把古文学习的成果转为自己的作文实践。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在中高考中要加大对古文人文内涵等方面的考查比重,发挥中高考对文言文教学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师范院校要在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时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