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风
今天是全国第二个扶贫日。习近平主席曾经在著作《摆脱贫困》中提出了“弱鸟先飞”、“因地制宜”、“扶贫先扶志”的指导思想,引领着全国扶贫工作走上了快车道。而作为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比例高、贫困情况比较重、致贫原因复杂的白城市,扶贫工作也一直受到国家和省里的高度重视,白城市委、市政府更是对扶贫工作常抓不懈,近些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市被整体纳入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扶贫工作力度,在国家和省的关怀支持下,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整村推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注重资源节约利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矢志不渝 迎难而上
回顾白城地区的历史,一直被风沙、干旱、盐碱地的恶劣自然环境和偏远的地理位置、落后的经济水平所困扰,尽管几代白城人为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而付出了无数的努力,也使白城地区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直至近些年,白城地区仍然在几大因素的束缚之下,难以摆脱贫困的现状。
首先是贫困范围非常广。镇赉、通榆、大安3个县市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片区县),洮南市和洮北区为国家片区天窗县。全市919个行政村,将被纳入省“十三五”规划的贫困村达到384个,贫困村数量占到全省的25.6%;其次是贫困人口比例高。按照农民人均每年纯收入3330元的省定标准,我市现有贫困人口36.9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8.5%。按照农民人均每年纯收入2780元国定标准,我市现有贫困人口26.4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0.4%。贫困人口发生率为31.1%,高出全省20.7个百分点;还有就是贫困情况比较重。低于省定标准的贫困人口中,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0.44%,500—1000元的占2.59%,1000—2000元的占15.76%,2000—2800元的占53.97%,2800—3330元的占27.21%,特别是一些绝对贫困人口,虽然数量较少,但脱贫难度极大;再有就是致贫原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11种:因病26.59%、因灾15.57%、缺资金14.24%、缺土地13.08%、缺技术11.07%、缺劳动力7.73%、因学2.76%、交通落后1.71%、缺水1.69%、因残1.53%、自身发展能力不足1.41%,其他因素2.62%。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省委书记巴音朝鲁也提出:“决不能让一个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掉队。”虽然白城贫困人口数量多、分布面广、成因比较复杂、脱贫难度大,扶贫攻坚的任务很重,但白城市委、市政府仍然有信心、有决心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
多措并举 全力以赴
为了切实有效地开展好扶贫工作,白城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书记、市长为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了党政一把手的扶贫工作责任,从根本上保障了扶贫工作的落实与实施。同时还从政策、资金、争取外援等多个方面入手,开展扶贫工作。
白城市建立了“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工作责任制,选派1083名干部对361个贫困村进行驻村帮扶。尤其在今年,白城市还按照省委要求,为软弱涣散村、建档立卡贫困村和中省直包保贫困村重新调换和选派了459名第一书记,实现了全覆盖。此外,从2012年启动实施的新农村“富民强村固基”工程,在3年中共投资56.4亿元,建设各类项目2462个,让101个示范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采取“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综合措施,目前共完成贫困村整村推进191个,30.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同时,我市还先后出台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从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贫困地区给予特殊照顾和扶持,并且将每年新增可用财力的80%用于改善民生,其中大部分用在扶贫开发、产业扶持和帮扶济困方面,还有就是集中力量改造建设贫困村学校、卫生室、图书室和村级办公室场所,实现了公共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全覆盖。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72%的乡镇中心校、中学实现楼房化;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设施建设和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此外,白城市还积极争取借助外力的帮助,从2011年以来,累计向上争取各类专项扶贫资金5.95亿元。经过多方协调,镇赉县镇赉镇新立村马力屯与一汽集团结成帮扶对子,整合社会扶贫资金,投资1000万元推进整村改造,建设了蔬菜生产园区,实现了整村脱贫。今年以来,一汽集团又投入1090万元,在镇赉县实施了8个扶贫项目。通榆县实施“手牵手家园行动”,通过物资、资金、志愿服务和政策4种帮扶形式,采取统筹帮扶和结对帮扶的方式,为特困家庭提供精准帮扶。共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协调引进项目91个,帮扶物资价值1186.6万元。
强化治本 巩固成果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解决贫困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各项新兴产业的发展,使白城地区的扶贫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同时,还要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政策来巩固好脱贫的成果。
近年来,白城市着力发展工业的“五业振兴”、农业的“六畜兴旺”、旅游业的“一线八点”,培育就业吸纳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先后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102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230户,特色种植园区达到162个,规模养殖园区916个,棚膜经济园区91个,使更多农村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此外,还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打造农副产品品牌,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大力实施“创业富市”战略,鼓励大学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多种新型扶贫模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极大地改善了白城地区的贫困状况。
然而,随着贫困标准的提高,一些边缘人口成为贫困人口,还有一些脱贫人口因病返贫,因“事”返贫。要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既要减少存量,还要控制增量。为此,白城市逐年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提高补助标准,去年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366元、年人均2000元。2015年度新农合医疗筹资标准由380元/人增加到480元/人;低收入家庭大学生新生入学资助省内500元、省外1000元,缓解了困难群众就医、就学困难。通过千方百计发展产业、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城乡群众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17814元提高到2014年的24328元,年均递增11.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5513元提高到2014年的7312元,年均递增12.8%。
标本兼治 任重道远
在过去几年里取得的骄人成绩,并没有让我市的扶贫工作产生丝毫松懈,相反,白城市委、市政府还加快了扶贫工作的脚步,为扶贫目标制定了时间表,并且提出了“做到四个结合”和“实施十大工程”的要求,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市计划在2019年,达到扶贫开发重点县、片区县全部“摘帽”,贫困村按照有稳定增收项目、有入村公路、有安全饮用水、有合适的住房、有广播电视、有进村电话和宽带线路、有医务室、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八有”标准整体脱贫,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的“两不愁、三保障”。在具体实施中,计划今年实现脱贫9.5万人,争取2016年脱贫7.9万人、2017年脱贫7.4万人、2018年脱贫6.9万人、2019年脱贫5.2万人。目前,已经完成了36.9万名贫困人口和384个贫困村的建档立卡工作,并已接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为精准扶贫提供可靠依据。
“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做到分类指导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坚持重心下移,分类施策,有效衔接,确保贫困底数清楚、扶贫规划科学、攻坚措施对头,努力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的精准性扶持。二是做到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在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吸引扶贫项目和资金。尤其是充分发挥白城的区位条件、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吸引域外战略投资者参与扶贫开发,努力把贫困地区打造成项目招商的热土。三是做到争取外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加快扶贫攻坚,外界帮扶是必要条件,自身努力是根本所在。我们将继续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帮助,拓宽“输血”渠道,同时认真总结以往好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等措施,增强“造血”功能。四是做到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围绕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实施生态基础工程,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创新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真正使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互相促进、互利共赢。
“实施十大工程”,就是通过实施设施扶贫工程、产业扶贫工程、生态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电商扶贫工程、金融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人才扶贫工程、政策扶贫工程、社会扶贫工程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这十大工程涵盖广泛,包括了交通、农业、电力设施的建设,农、牧、养殖业等各类农副产品及深加工等产业发展;河湖连通、造林绿化、土地整理、湿地保护等各项生态建设及生态产业的发展;光伏项目的引进与发展;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的“农村淘宝”等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村级金融合作等;围绕“一线八点”旅游线路,加快建设向海、莫莫格、嫩江湾、查干浩特等特色景区,争创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组织全市干部对全市行政村实现干部驻村帮扶全覆盖;充分用好国家和省里在扶贫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道路、供水、电力、住房、产业、生态、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政策性项目,促进公共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充分利用民政救济、医疗救助、教育培训、转移就业等途径,多渠道兜住底线保障民生,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社会参与、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