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天高清爽的秋后假日,我临窗而坐,秋阳的触角透过明亮的玻璃,挤进屋内,用热情和欢快洗涤着我的身心。这时妻子在屋内对衣服进行精兵简政,把一些在岁月中退役的服装,收拾了一大堆,能有几十件,放在我面前让我再次处理。其实,这些衣服妻子多次要扔掉,我都横扒竖挡留了下来。这些衣服已成了家中空间的负担,拥挤和烦扰着我们的生活。看着这些衣服,又引起我许多思绪和感慨。它不但带着我们生活的印痕,也从某个侧面反映着农村生活的变迁。
我是从偏僻的农村走到小城工作的。根在农村,枝枝蔓蔓的关系也就在农村纠结和攀沿着。就连这些穿过的衣服,都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农村的生活之中。那些年穿过的旧衣服在农村还真是鲁班工地捡斧子——派上了用场,既成为沟通关系的纽带,又成为兑换亲情和友情的桥梁。它曾经光艳了亲友的生活,解决了他们不少实际困难,我也从中体会到了给予和奉献的快感。我每年把家里在生活中被岁月用不同形式剥下来的衣服,乃至城里亲朋闲置淘汰的衣服小心翼翼积攒起来,送给农村的乡亲们。“云想衣裳花想容”,每个人对服装都是一种需要,一方面是美丽的需要,一方面是生活的需要。因经济的关系,乡亲们对这些衣服在接受中留露出一种高兴和感激。其实,这些衣服有时也是我忍痛割爱地把自己喜欢的衣服送出。记得在1992年,我有件正在穿的税务棉大衣,在表侄的羡慕中送给他。他把这件衣服作为冬季出门办事、参加重要场合必穿的服装,还经常有意无意地向一些人显摆一下,一直延续好几年。可近几年来,发现乡亲们逐渐淡化对我送去衣服的兴趣,甚至达到了冷漠的推却。去年,我有件大半新的裤子,给了我一位堂姐夫。可这位姐夫回去后把这裤子撕成一条一条的,做了捆秫秸的绳子。还有的人在当面不好拒绝,过后偷偷地扔掉。去年年初,45岁的侄女从农村来,就像当年出嫁似的,大包小流地买了一大堆衣服,有件衣服达上千元,就连平时讲究包装的妻子,也羡慕的了不得。妻子感慨地说:“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呀,农村人穿戴比咱们都强了……”
农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夏用蒲扇冬用炉,各个季节各有所需,东西送给需要的人。现在这些衣服农村乡亲们不需要了,在社会捐赠又不行捐赠用过的旧衣物,这些东西扔了又可惜。怎么办?我想到一位文友讲过的一句话:既然知道血糖过高,何必还把昨日可口的甜食,储存在食品箱中霉变成有害的食物呢!这些衣物对农村的亲友来说,已是挑水的回头——过(井)景了。莫不如扔掉包袱,身心清净。我一狠心,提起包袱,快步走出家门,板板正正地放在小区的垃圾箱旁。心想一旦有需要的人拣去,尚可发挥一下应有的价值。这时,心情像一句歌词那样:心事像羽毛,越飘越逍遥。虽然关于旧衣服点滴小事,却反映出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政策驱贫贫如落叶随风去,勤劳致富富似春潮逐浪来。我高兴,为农村的父老乡亲们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