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彤君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这句话是对传统文化的核心解读。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皓首穷经、躬耕垅亩,起于阡陌、达于士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人耕读的理想追求。
83岁的樊桂英老人讲不出这样的道理,但她心里懂得。
10月20日,正值深秋,记者去通榆县育才社区探访樊桂英老人,她的大儿子和大女儿热情地把我们接到了家中。室内优雅整洁,一看就知道家中的女主人是个勤快又热爱生活的人。一位精神矍铄、步履轻盈的老人迎了上来,她就是荣获今年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称号的樊桂英老人。老人刚刚从北京返回通榆,脸上却毫无车马劳顿后的疲惫与困乏,满头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衣服整洁大方,端庄而慈祥,一抹微笑始终挂在她的嘴角。
在老人家的客厅里,陈设着三幅兰竹梅剪纸,阳光和煦温暖,老人缓缓讲述着她从前的故事,时间一点点流逝,我突然有种很恍惚的感觉,眼前的老人如兰如竹如梅。兰竹梅的品格,不正是老人一生精神风格的写照吗!
寒梅傲雪
提起当年的苦日子,老人不自觉地将目光落到了自己一双布满皱纹、血管隆起的手上。她10个手指的关节略显粗大,这是长期干重活造成的。
1932年5月的一天,一个女孩在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大山里降生了,这个女孩就是樊桂英。7岁那年,樊桂英的父亲去世了,第二年这个女孩就拿起了牧羊鞭,成了满山跑的放羊娃儿。
动荡的岁月、幼年的苦难、贫困的生活、艰辛的劳作……对于这些,樊桂英从没有一句抱怨,她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遗憾,就是自己没读过书。
认不得字、算不明白账,卖点自家种的菜净被人骗,骗她的人不但不内疚,反而在一旁嘲笑她傻……
因为没读过书,樊桂英总觉得和这世界之间隔着一道屏障,一切在她眼里都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
当樊桂英成为母亲后,她发誓:“让孩子们全都念书,就算我活活累死,也心甘情愿。”
樊桂英的丈夫体弱多病,干不了重活。但日子得过、孩子得供,樊桂英二话没说,依仗着自小劳动锤炼出的好身子骨,把家里一切活计都担了起来。
夫妻俩加7个子女,家中9口人的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她样样不落。一些男人干的活,她也能干,而且干得比男人还卖力气,和泥、脱坯、垒墙、打草……省吃俭用、勤俭持家的樊桂英成为十里八村最能干的女人。
“不干咋整,家里老老少少要生存,7个孩子,哪个因为我交不起学费而失学,都是我这个当妈的责任。”樊桂英当时就一个心思,把日子过好了,让儿女们有书读。
就这样,樊桂英为7个子女求学提供了并不厚实却异常坚牢的基础。
竹节如钢
几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巴林左旗村小学相应学年段都是名列前茅,这令樊桂英心里乐开了花。就在这时,她听到一个消息,这所小学要关闭了。
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蔫头搭拉脑地回到家,问明原因的樊桂英一夜没合眼。
大儿子告诉妈妈,好多同学都回家放羊、种地去了。大儿子的话还没说完,樊桂英撂下一句话:“不管咋地,学不能不上,哪有学校咱往哪搬。”
于是,樊桂英开始了现代版的“孟母三迁”,她先是携家从内蒙古搬到了通榆县向海乡新兴村,若干年后,为了让儿女有个更好的学习条件,她又带着全家由新兴村搬到了通榆县郊区。
因为是外来户,樊桂英一家没有耕地,当不了农民,只能靠给生产队打零工维持生计。偶尔有时间了,就做做小买卖,夏天卖瓜、春秋打工、年关卖鞭炮、平时卖零食……为了能让儿女安心读书,她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在樊桂英的心中,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命运,才能看得到这个世界的光明。
儿女们放学回家,发现樊桂英早把做好的饭菜放到了桌上,她自己却从不和孩子们一起吃饭,她说:“妈没等你们,自己先吃了。”
很长一段时间后,儿女们才弄清母亲不和他们同桌吃饭的秘密。
那天,二女儿突然回家取作业本,发现樊桂英正挨个舔着孩子们的饭碗。“妈妈的脸埋在碗里,见我突然回来,她有点尴尬……我这才明白,家里的饭妈妈总是可着我们吃,剩下多少她吃多少。要是没剩,她就舔舔我们的饭碗,一顿饭就算吃完了。”提起当时的情景,二女儿万分难过。
孩子们懂事,没有说破这个秘密,只是在这之后,孩子们不会把碗里的饭全吃光,他们会故意留下一些,给妈妈吃。
樊桂英的大儿子说:“我们也有厌学的时候,觉得累、觉得困,觉得念书没啥意思……但一想到妈妈,一想到她为供我们读书吃的那些苦,我们学习上遇到的那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不好好学,第一个对不起的就是妈妈!”
樊桂英竭尽全力培养孩子们,但对他们绝不娇惯。
儿女们很小的时候就有个习惯,每当看到妈妈辛勤劳作,孩子们都会主动帮妈妈干家务,无论是在巴林左旗的草原,还是在向海的林间,樊桂英身后总会跟着几个幼小的孩子,和她一起打猪草、搂柴火。等到稍大一点儿了,几个大孩子就在假期靠着挖草药、摘野菜赚学费,尽量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看到他们手上的厚茧和冻疮我也很心疼,但是,当爹妈的得让孩子知道,你得认干,不能当个学习的机器。学习能教你懂得做人的道理,干活能教会你谋生。”这是樊桂英经常对儿女说的话,这句话也深深地影响了家中的三代人。
兰惠四方
现在樊家已是四世同堂,40口人。在这个儿孙满堂的大家庭里,硕士学历1人,本科学历17人,专科生5人;全家共培养国家公务员9名,事业单位人员8名,军官2名,个体工商业户7名,在读大学生4名。知识真的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樊桂英老人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然而儿女们给她买的衣物,她连包装都不打开就存在柜子里,转头就送给向海乡新兴村的乡亲和现在所在社区的居民。
她总说:“我儿孙满堂啥都不缺,这些新东西对我来说是锦上添花,对许多困难家庭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她总说:“能力到了,就得帮衬别人。帮别人也是帮自己。”
她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小马,从此一发不可收。
有樊桂英带头,家里人人都担起了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
多年来,樊家全家人通过捐助、救济、资助等渠道,共向社会无偿捐献资金60余万元,并长期资助6名孤儿求学。
1997年,樊桂英的老伴因为长期患病去世了,全家沉浸在无比伤痛中。老人却强忍泪水,将孩子们叫到一起:“你爸虽然去世了,但这个家不能散,传统不能变,家风不能改。”她坚强地撑起了这个家庭的一片天。
如今,40口的大家庭和睦相处,晚辈尊重长辈,长辈关爱晚辈,事业上相互支持,生活上和谐向上。在一年一度的“家庭联欢会”上,孩子们要把一年的工作、学业成绩向大家庭作以汇报……儿孙们热闹地围聚在樊桂英老人的膝下。聚会的地方就是他们保留下来的当年郊区的老宅院。孩子们说,这老宅院是感悟爱心的根据地,是传播孝道的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