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艺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如果还不晚,我愿意……
秋日
记者,我为你歌唱
记者节感怀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5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果还不晚,我愿意……
——写在第十六个中国记者节
 

□李彤君

从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到成为专职记者,我用了整整25年的时间。

我曾经被《白城日报》里的一篇散文所打动,当时认认真真地把这篇文章抄录下来,保存至今。2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篇散文的作者于双美成了我的同事。

也许,若干年前,冥冥之中就注定了我与《白城日报》、与这里的人有着一段不解之缘……如今,我也成为新闻人。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感慨万千;因为“一直在路上”,所以不肯放弃奔跑……

在路上,为了生命的远行

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可外行人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这顶桂冠所承载的内涵……所以,女记者个个如女汉子,男记者个个是“拼命三郎”。

记得2010年的一个冬天,晚上8点多,屋外大雪纷飞,兰贺贺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她采访刚回来,还没吃饭。我立刻邀她来我家。她停顿了一下说:“李姐,我就想吃鸡蛋炒柿子。”我马上说,家里这两样东西都有,你来我做给你吃。

兰贺贺是黑龙江人,大学毕业后进入白城日报社从事记者工作,一直住单身。她说饭店也有这道菜,可是没家里做的好吃。

我把她迎进屋子后,看她用衣袖擦拭着头上的雪,看她冻得缩手缩脚地捧着热水杯,看她一个人把我炒的一盘鸡蛋炒柿子全吃了……我的心情五味杂陈。是的,在我的心里,她还是一个孩子,可是这个女孩儿为了跑一个新闻能不管天黑路滑、不顾风霜雨雪,每当在报纸上看到她的新闻报道,我知道这是她的又一次辛苦付出。如今,兰贺贺已嫁到了省城,有了更好的生活,除了在白城日报社的历练,也和她的勤奋与敬业不无关系。

难道,这就是真实的记者生活吗?只有在我成为一名专职记者后,才真正理解了白岩松为什么说:“痛并快乐着。”

我第一次单独对市政府的一个活动进行采访。那次采访,我真正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如履薄冰”、什么叫“任重道远”。采访回来后,我对同事感慨地说:“没有这次经历,我永远无法理解时政记者的艰辛。”

那是连续两天的跟踪报道,我的包里装着笔记本电脑及简单的个人用品。拎着重达10多斤的电脑包,我跟着活动组走了3个县(市、区),晚上回到宾馆时,脚上磨出的水泡已鲜血淋淋,钻心地疼。

当晚,我就开始整理新闻稿,在听录音时,遇到听不清的地方,我反复地听,真恨不得把耳机塞到耳朵里,直到凌晨3点多才完成工作躺下休息。第二天,采访继续。

这是我的第一次时政新闻采访,却是老时政新闻记者的无数次。这一次,我真正理解了记者张赫磨白的运动鞋,真正理解了记者翟向东疲惫的目光,真正理解了常年笼罩在刘彤主任身上的烟味,那是为了这份职业不能言说的付出。

只要你在这条路上,记者就是永远不能停止奔跑的人……

在路上,为了心灵的呼声

“重要活动或会议,必须在当天完成报道工作,确保第一时间见报、见网。”这是新闻界不成文的“规定”。

记者有多繁忙,编辑就有多辛苦。记者写完新闻稿传回报社时,也是编辑们守在电脑前忙碌编稿的时候。报社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截稿时间,只要有新闻,记者和编辑就会同时坚守在采编一线。

多少年了,无数个夜晚从报社楼下经过,从来没有抬头去看一看报社大楼的灯光是明是暗。自从我成为记者以后,每当走到单位楼下,我都习惯性地看一眼,如果亮着灯,我知道,我的同事们正在编辑着下一期报纸。

清晨,带着墨香的报纸送达读者手中时,有几个人能想到这是多少编辑连夜赶排的啊!

新闻战线上,谁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作为记者,除了一份新闻情怀,业务素养也至关重要。

如果记者的稿件准确些、再准确些,那么会让繁重的编辑工作减轻许多麻烦。我就曾接到李红岩主任在夜里近10点打来的电话,她在我的稿中发现了一处“疑点”。这个电话虽然只有十几秒,却令我半宿没睡着觉。长年从事文字工作的我也能出现笔误,这个低级错误换来的却是从编辑到值班主编,再到值班社领导一审再审,加大了工作量,同时也为报纸增添了一次新闻失误的风险。

这就是新闻工作的现实,现实得残酷,也正是在一次次围追堵截中,才有了无懈可击的这一份报纸。

《白城日报》是党报,作为官方传媒肩负着无比重大的责任。党报和社会媒体的区别在于,政策性要强,站位要高,最关键是千万不能出现新闻失误。

因为党报的特殊性,新闻人的谨慎与务实就成为一种操守,唯有极大的敬畏,才有全力的相守与担当。

专刊部的刘莉主任是我的老师,从我不会写专访到能写报告文学,一路走来,与她的点拨和指导密不可分。在我刚到报社报到时,她除了叮嘱我新闻工作要做到“认真、认真,还是认真”外,她还告诉了我这样一句话,这句话也是当年她刚参加工作时,老总编留给她的话:“战战兢兢办报、实实在在为文。”我当时并没有对这句话有太深刻的领悟,只是端端正正地记在了采访本上。再想起刘莉主任强调的这12个字。才发现作为一名新闻人,不但永远在路上,而且要永远学习在路上。因为,一切的错误缘于你的不够强大。

在路上,为了温暖我的人

因为在机关工作过的原因,在写专访稿时,难免出现“高大上全”,仿佛不唱唱高调就反映不出主旋律,揭示不出精神内涵。后来,贾涤非主任建议我多看一看当前主流媒体上的专访文章,调整一下自己的写作思路。他说最朴实的语言才能直击心灵,接地气的才是为读者所爱读的好文章。

从我多年从事的文学转向新闻,我摸索着,也做好了碰壁的思想准备。但是生活没有时间让你无病呻吟,现实没给我华丽转身的机会。接踵而至的采访任务,面对记者工作的巨大压力,我知道我毫无退路。

至此,我深刻地意识到,我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如何从头开始、如何脚踏实地。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新闻人,以新闻工作的担当意识坚守,记者这个职业,值得我们毕生追随。

遇到报社的老同志,谈起新闻工作,总有一些人会说:“你们报社的张庆杰、李文斗等这些老同志对稿件精益求精那到什么程度!这,就是你学习的榜样。”

将“记者节”定在收获的金秋,寓意深刻,秋收冬藏,饱含希望。

后记

每当我在微信上看到有同事在午夜或凌晨发出的一条微信:“加班到现在,早安,白城!”我都会在心底泛起一份感慨、一份感动。

一份报纸的背后,有无数新闻人默默耕耘的汗水,不要问新闻人辛苦不辛苦,那是义无反顾的选择。

新闻人关注社会、感受世界、用心记录,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讯息,每个新闻人力量都是渺小的,但是新闻人在路上发出的共同声音却是巨大的。

在路上,为了生命的远行,为了心灵的呼声,为了温暖我的人,一路前行,如果还不晚,我的回答是:我愿意!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