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向东
从棚户到楼房,从“忧居”到“宜居”,千千万万棚户区“蜗居”家庭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从未如此真切;
从局部到全面,从“破题”到“攻坚”,让更多棚户区居民共享鹤乡发展成果的信念从未如此坚定。
迎难而上,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加快实现棚户区居民“安居梦”的时间表。
科学创新,这是白城的壮美画卷,也是鹤乡人建设美好家园的艰辛探索。
如今,俯瞰我市棚改新居,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纵横交错,一片片花园绿地映入眼帘,徜徉在美丽的棚改新居,人们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一种“政府主导、先建后拆”的棚改模式得以确立
近一段时间,每到周末,已过古稀之年的陈大爷都会到白城市生态新区正在兴建的棚改异地安置项目附近转转,看着一栋栋建筑“长高”。楼群里,有一套住房就是他的新家。政府承诺,让他们先搬进新居,再拆除现在居住的棚户区。这是“棚改新政”的又一新举——变“先拆后建”为“先建后拆”。
“干事必须先从民生角度考虑问题。”“先建后拆,能让棚户区百姓有处可去,市委、市政府才能安心。把群众安置好了,就能放开手脚改造城市了。”谈到此举,市棚户区改造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完成市区棚户区改造任务,白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到全市动员,全社会参与,举全市之力,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作。出台政策,让利于民。新《条例》和省指导意见、政策出台后,及时制定出台了《白城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征收补偿、安置、保障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做到一个确保、两个到位。实施拆一还一、提供过渡用房、进行安置补助、帮扶弱势群体等办法确保居者有其屋;通过调整审批和发放手续、预支贷款、保本降息等一系列方法,使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按需、按时到位。同时,通过提高房屋补偿、户型、搬迁奖励、过渡和搬迁费标准,依法依规及时补偿到位。
“棚改能否成功,能否把好事办好,关键在于能否真正体现广大群众的意愿。”采访中该负责人还表示,在棚户区改造中,他们不是简单地套用法规、政策,僵化地推进,而是从实际出发,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通过简政放权、异地集中连片建设、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等办法来解决问题。他们在简化基本建设行政审批程序、完善联审会办程序、简化部门内部办事程序的基础上,对征收、回迁区块、回迁房面积规格和户型设计的选择与选定等方面尊重民意,让棚改居民合理意愿变为政府决定。实行拆迁、建设、选房公开原则,依法征收,阳光操作,取信于民。
如果说“住得上”是白城棚改的“第一关”,那么让居民“住得稳”就是不可回避的“第二关”。以往,棚改的主导者是开发商。新一轮棚改实施中,这一角色转换为政府。棚改工作由政府主导,就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完成。这一“棚改新政”并不排斥开发商。在政府主导下,开发商可以参与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但政府将加强监管,要求其必须保证质量,并先于共同建设的商品房交付使用。
乐业才能安居。棚户区改造不仅是一个大规模的住房解困工程,更是一个大规模的就业工程。为此,我市把棚户区改造与再就业结合起来,开展多种方式的普惠制培训,采取扶持下岗失业人员、社区服务业、家庭手工业,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等办法拓宽就业渠道。据了解,棚户区改造后,我市近9000人、40%左右有就业愿望的人员,实现了就业。同时,实行政府兜底管理回迁小区物业,建立管理长效机制,解决“住得稳”问题。
根据棚户区改造总体规划,我市棚户区改造工程总规模近千万平方米、10万余户。据了解,我市棚户区改造“十二五”期间,已累计建设安置住房5.4万套、372万平方米。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改造棚户区近600万平方米、8万余户,累计有近20余万群众享受棚改工程政策成果,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变。
一种“造福百姓、促进发展”的棚改理念不断彰显提升
棚户区改造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寄托着无数棚户区群众的梦想,体现着白城棚改以人为本的理念。而此时,鹤乡梦已经与棚户区群众的梦紧紧相连。在推进棚改工作中,我市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想人民所想,充分考虑群众需求和意愿。在征收区域确定上,根据对人民急需改造愿望和呼声的调查,结合改造区域规划进行综合考虑;在棚改回迁安置住房区域选定上,下发调查表,征求百姓意见;在回迁安置房屋面积规格、户型等设计上,将设计图初稿拿到社区中,请被征收居民提想法,并积极采纳规划例会上的群众合理化建议。特别是在如何实现回迁困难居民住得好、住得舒适上积极研究可行的办法,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帮扶方案,真正解决改造区域内的弱势群众的实际困难,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同时,在整个棚户区改造征收补偿、安置、保障等多个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由原来按房屋成本价评估,提高到按房屋市场价评估。在原住宅房屋“征一还一”标准基础上,额外增加补偿10%的安置面积。由原住宅房屋搬迁补偿标准每户500元,提高到每户1000元;非住宅房屋搬迁补偿标准每户800元,提高到每户2000元;对于物品过多或机械设备的拆装、运输所发生的搬迁费,由具有评估资质的机构进行评估后,按评估价格补偿。由原住宅房屋最小户型36平方米,提高到45平方米……一项项棚改“红利”最大限度保障被征收人权益,充分彰显“人民利益最大化”。
“棚户区改造,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民生福祉,一头又连着城市建设区域发展,哪一头照顾不好,都是失败。”采访中,该负责人的话意味深长。棚户区改造不仅仅是平房变楼房、老城变新城,更重要的是城市建设变城市经济。宜居宜业,又彰显地域文化的城市才有发展活力。因此在棚改中,我市按照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先行、异地集中连片建设的思路,实行基础设施先建共享,增强回迁小区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潜力;按照商品房标准开发,以确保工程质量、回迁户型选择等方面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并统筹考虑城区道路、园林绿化、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区管理等城镇化建设问题,从而有效拉开城镇框架,扩大城镇空间,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在我市工人新村棚改回迁楼里,80多岁的吴大娘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着电视。此时阳光透过客厅玻璃窗斜射下来,屋内暖意融融。
对于长年居住在低矮阴暗老棚户区内的她来说,这样的阳光,她等了30年。
“可惜啊,老伴儿走得早,没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谈起往事老人感慨良多,“如今,住在这样的楼房里不仅身暖,心里更暖啊!”
这是一个棚户居民的心声,这是白城人对家乡的认同!
据了解,今年省下达给我市棚户区改造任务为66万平方米、8767套。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安置住房8782套、69.8万平方米。
一种“实干奋斗、团结协作”的棚改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棚改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需要大力发扬以“实干奋斗、团结协作”为核心内涵的工作精神,为更多棚户居民实现安居梦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
为了让广大群众早日住进新房,白城市委、市政府不等不靠,积极筹措资金,全力推进实施。白城将“为民”作为棚改工作的出发点,“务实”作为棚改工作的着力点,组建一支“铁”的工作队伍,执行“铁”的工作纪律,制定了一套“铁”的棚改制度,遵循“铁”的工作流程,办职工群众满意的棚改工程,将“政策扶持、属地管理、专业服务”贯穿棚改工作的始终。
违章建筑是公认的阻碍征收进度、影响城市建设的痼疾。我市深刻剖析其存在的根源,研究有效解决办法,做出了坚决实施“拆违打非”的决定,建立了规划、城管、征收等部门联动机制,对违章建筑及时调查,及时认定,及时下达行政法律文书,及时强制执行,严厉打击违法建筑,做到先拆违后征收,扫清了障碍,遏制了私搭乱建的势头。截至目前,已组织了72批次 “拆违打非”行动,拆除违章建筑近12.3万平方米,节约征收补偿资金约1亿余元。
同时,面对今年的棚改任务,我市将改造任务放在一个盘子、一个平台上考虑,统一进行了规划、设计和实施。选定市区内的一个地块,作为全市政府主导棚户区改造集中回迁区。聘请了业界资深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统一编制土地规划。特别是在棚改回迁房屋内统一实行简装修,对地面、门窗、墙面等主要生活必备设施实行同步施工,确保达到“拎包入住”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小区内还统一规划了幼儿园、市场、社区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超市等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努力将棚改回迁小区打造成精品工程,群众满意工程——正因为做到了政策到位、补偿到位和落实到位,群众原来抵触的情绪逐渐转变了,思想不通的也渐渐想通了。“强制征收”变为“自主搬迁”,形成了“要我搬”到“我要搬”的良好征收工作态势,为整个棚户区改造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群众得实惠、城市换新貌、经济快发展、社会更和谐的棚户区改造目标在我市顺利推进,一条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居民安居梦的路径日渐清晰。站在新的起点上,鹤乡白城迎来了新一轮城市大发展、大建设、大开放的历史性时刻,在科学发展的时代强音中,一座现代化的幸福新城正款步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