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与实践
3上一版  下一版4
 
唱响“好成语大戏” 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守纪律讲规矩 践行“三严三实”
“十三五”规划: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5年1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唱响“好成语大戏” 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关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程园媛

引言

2014年以来,白城市以地域文化为基础,邀请省内一流团队精心创作,打造了国内唯一一部面向青少年的大型寓教类吉剧《中华好成语》(以下简称:好成语),以唱响、唱好这台创演周期长达5年的“好成语大戏”为抓手,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面对发展需求,开启新的探索

根植在瀚海大地的吉剧有着50多年历史,几经浮沉,岁月洗礼……

白城市吉剧团成立于1960年,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市吉剧团在全省盛极一时,杨庆宝、苟丽华、寒冰等演员在全省非常著名,创作演出的《枭雄梦》、《队长不在家》等大型吉剧荣获了多个奖项,并在全省范围内巡演。由于吉剧的辉煌,还造就了像张国庆、周永泰、刘承志等一大批剧作家,可以说在上个世纪,白城吉剧业务水平和剧目创编生产能力在全省行业内屈指可数,被誉为吉林省第二吉剧团。

进入21世纪,由于受戏剧不景气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白城的吉剧艺术一度陷入低谷。为了摆脱困境,白城及时调整创作和演出方向,根据现有演员阵容,把农村和学校作为主要受众群体,排演出多部群众化喜闻乐见的小吉剧,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巡演。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白城的吉剧艺术实现了触底反弹,创作演出的小吉剧《包保户》《哥仨尽孝》《白沙滩》等分别在全省戏剧小品艺术节上获得大奖。

2013年我省振兴吉剧的号角吹响,白城被定为首批“吉剧振兴创作演出基地”。2014年新编剧目《良子》,参加了吉林省优秀剧目巡演,得到吉林省委、省政府的优秀嘉奖,让更多的吉林百姓了解白城吉剧的同时,更使各级各类吉剧相关创演团体“如沐春风”备受鼓舞。如何紧握这一契机,让氛围不减、热力不退,进一步振兴吉剧产业,白城吉剧人认真研究探索吉剧剧种的艺术规律和建设经验。

“一批名演员和一批好剧目培育了一批热爱吉剧的观众”这是自身优势,“受众年龄偏老龄化、多数剧目不受市场青睐、吉剧新老演员断档”等现状,也制约着吉剧进一步发展。

面对“僵”的局面,唯有“疏”才能把有一定基础的白城吉剧事业开拓盘活。针对发展需求,开启新的探索是当务之急。充分发挥优势“以长促短”、“开拓新受众、新载体”、“低投入高回报”、“边实践边修正”是白城吉剧改革的初衷。

“好成语”在全市剧本征集的57件作品中脱颖而出,以对青少年的寓教功能和可以长期实施的主题、主体,获得了评审的认可。

“好成语”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核心内容及繁荣地方剧种。创作原则是,为振兴吉剧和青少年校外教育搭建有益的平台,并力争从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上将吉剧系列短剧打造成具有白城鲜明文化烙印的文化品牌和文艺精品。创作思路是,精心确定“忠”“孝”“廉”“仁”等10个类别系列,每一门类精选10个最具代表性并有现实教育性、艺术感染性的成语典故,以每一个成语典故背后宣扬的美德为蓝本结合青少年校园生活,演绎创作现代故事剧本,每个故事独立成集。表现形式是,通过最通俗易懂,直观简洁的舞台艺术形式,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以吉剧系列情景剧呈现给青少年。采取“小戏”的形式,就是每一集剧目时间控制在10至15分钟之内,人物2至15人左右,既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同时单位时间内的内容却加大了,可以表演多个剧目,共计100集。

健全组织机构,抓实创编工作

创作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2014年7月15日,在《全市吉剧振兴工作》座谈会上,市委书记李晋修对“好成语”吉剧创作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拨付专项资金200万元,2014——2015年度首期到位15万元。会上,还对“好成语”的组织领导、创作演出等相关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成立剧目专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组长2名,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政府主要分管领导共同担任;副组长8名,由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教育培训等相关单位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下设办公室,设办公室主任1名,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担任;组员4人,共计15人。集中全市优秀的创作人员组成创作小组,由领导小组统一调配,主创人员共计89人,其中剧本创作组36人,音乐创作组 21人,舞美(服装、化妆等)创作组32人。

先后多次组织召开相关工作动员座谈会。2014年7月20日开始执笔创作,至2015年1月23日已创作出10集剧本,分别是《孝感动天》、《孟母三迁》、《凿壁偷光》、《闻鸡起舞》、《三过家门而不入》、《约法三章》、《大公无私》、《晏子使楚》、《立木为信》、《张良拜师》。由市吉剧团、群众艺术馆、民间艺术团三家单位联合承担排演工作。集纳全市最强的导演、演员、伴奏等团体。市吉剧团著名吉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杨庆宝担当排演剧目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刘利、吴波、高长志等15名吉剧演出经验丰富的同志担当主演,近120人组成的群众演员团队担当助演。

另外,聘请吉林省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宫晓宁为剧目作曲,国家一级指挥、刘景山担当乐队指挥和音乐配器。全市优秀演员、LED播放及伴奏人员共计190余人。为服务剧情,根据需要新制作符合人物特点的服装50余套,新增舞美道具40余件。

截至目前,《孝感动天》、《立木为信》、《晏子使楚》等首期巡演的5集剧目已经排演完毕。

2015年8月23日,召开全市范围“好成语”剧目推介会。即推介首期5集剧目,还以此为契机,在我市5个县(市、区)广泛开展“2015年吉剧系列短剧‘好成语’创演招标活动”,对剩余95集的成语故事,公开征集好剧本、好编曲、好演员等,设置团体和个人奖金、奖项;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赛出“好剧目”,推出“好演员”,奖励“好作品”。此项征评工作截至年末。

2015年10月20日在市文化活动中心小剧场举办了首演仪式。首演式后,在洮北、洮南、大安、镇赉、通榆,共5个县(市、区)巡回演出,每地3天,共计30场/次。每场时间控制在2小时内,每场5集剧目,分上、下午,2场/天。每场演出容纳800至1000名观众。截至目前,已巡演近20场次。

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公益为主

采取边创作边排演,边排演边公演的推进形式,自2014年7月20日至2019年末,历时5年时间完成共计百集创演工作,创作公演的周期为20集/年。

首期巡演的5集剧目,不收取任何费用,纯公益性质,门票全免。场地运营等费用由政府拨付;中小学在校学生、广大市民、戏剧爱好者等,可以随意观看,不设限制;视运营状况,全面铺开后或将采取70%左右政府补贴,收取不高于30%成本费的门票(只面向成年人);首期发放免费门票30000张,不做企业命名和广告植入,对出资赞助的重要企业,采取少量悬挂条幅的方式予以鼓励。

我市立足自身实际,针对吉剧发展需求,开启新的探索,依托“好成语大戏”项目,健全组织机构,抓实创编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以财政补贴文化项目,实现“公益”为主,社会效益良好、深远,经济效益良性、长远的愿景目标。活动中体现出的“三新”模式,也必将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新思维,让吉剧服务群众教化育人功效增强。新思维,把成语故事“牵手”吉剧舞台剧呈现出来,使传统课堂书本的“静态模式”德育教育又添“动态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和探索,其服务和教化育人功能进一步加强。成语的内涵深刻,把成语故事展演出来,广大青少年在观看过程中,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剖析事件背后的道德取向。古今对比,以古喻今,彰显出教化育人的作用。

——新受众,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地方吉剧。新受众,使广大中小学生成为主要受众人群,拓宽了原有的受众群体。相较于以往的听戏、看戏的人群多是戏迷、票友、爱好者,年龄层次多是偏大的中老年人,“40”、“50”后人群,“好成语”其针对性更强,以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为受众,让“95”后、“00”后的青少年了解地方戏剧,在他们心中“埋下传承吉剧的种子”为传承地方吉剧,培育新力量。预计活动完成后,占全市人口总数15%的青少年将受惠,人数达40余万人。

——新载体,让吉剧衍生文化产业链条延伸。围绕“好成语”大戏这一新载体,由地方财政配套,助力吉剧衍生的产业链条的延伸。专项资金使用配比上:除用于创作运营等费用的支出约占40%,后续产业化的链条相关支出约占60%。政府出资,更加注重后期剧目影像资料留存及包装。公演同时,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会同广电、出版等单位,为“好成语”免费同期拍摄好现场表演影像,由相关单位制作成光碟等影视作品,条件成熟后进行市场销售,销售所得“反哺”创演环节,促进其良性循环,促进剧目产业化的发展(市委宣传部出面协调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减免相关费用);市宣传、文化等相关部门做好资料的整理、留存及阶段总结等工作,为后期吉剧教学、戏剧创作竞演、对外文化交流推广、戏曲整改等提供相关文献、影音依据;对中小学、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义务教育基地,以及群众戏曲组织、戏校等相关艺术单位,全程免费赠送系列影音光碟。

唱响“好成语大戏”为白城吉剧事业进一步发展,助力吉剧产业化形成、良性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途径。

启示和思考

吉剧姓“吉”,有根有脉,有深厚底蕴,发展吉剧产业与发展吉林文化一脉相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做好这项工作,不能单一片面,不能“单打独斗”。要结合其他文化事业交叉多轨并行,一手服务“吉剧振兴”,一手服务“基层文化建设”。

创作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转变思想,将时代特征鲜明、顺应时代的作品推向市场

任何时代的文化作品创作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顺应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步伐,2015年乃至今后,吉剧要想大发展、再振兴,必须更加生动深刻地表现人民群众当前建设新生活的伟大创造、思想、情感、愿望,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患难,要面向群众,把吉剧的根牢牢扎在吉林的黑土地上,创作和演出都要“沉下去、接地气、贴民心、顺民意”,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成长。

注重开拓思路,传承创新。改变固有的等、靠的消极思想,主动作为,思考开创新局面的思路。吉剧剧目历史较长,有很多优秀剧目剧本需要保护和传承。在此基础上必须坚持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和人民群众艺术需求,使吉剧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好成语”是面向青少年受众的剧目,还可以排一些面向中老年人受众人群的剧目、体现社会热点的、职业特点的剧目如:反腐倡廉、弘扬正气、普法惠民等题材的剧目。

注重面向市场,突出剧目。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和观众群体,打造吉剧品牌,开发衍生产品,加强宣传普及,让群众喜爱吉剧、传唱吉剧,让吉剧在市场上叫得响、站得住、打得赢,不断增强发展活力。不仅要有好剧本、好戏,而且要好戏连台,每年都要创作出好剧本和好剧目,同时还要在舞台表演上下功夫。

注重培育、培养名家、名角和接班人。努力培养一批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名作曲以及院团管理者和理论工作者,培养一代又一代文化文艺名人、名角、名家。

推进上,必须保证政府支持与资金投入;和其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建设群众需要的文化项目

近年来,白城注重分步实施,多项目并轨,把产业进程放在战略支撑的高度;深度结合其他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满足群众需要的文化项目。

紧密结合职能,做好资金投入等相关“保障”工作。紧密结合党委宣传部门的岗位职能,积极向上申请产业扶持资金80万元,协调市财政扶持文化精品创作资金100万元。其中用于吉剧创作资金投入20万元;改制升级剧团7个;扶持民间剧团、创作组织1家;为相关事宜开展协调、服务等其他工作70余次。

深度联系其他项目建设,开展“跟进式”服务。深度调度,市政总投资5000余万元的文化广场建设工程进度,灵活制定季度各项文化服务,开展送戏、送影、送讲座、培训等基层文化服务工作,做到科学合理,有计划、有阶段总结,有不足反思,有改进措施。做到充分利用好新建基础设施,发挥既定功效。2015年,根据已建新建市民、农村文化小广场379处,依托建设进度,合理制定2015年送戏下乡400场次以上的工作计划。预期在2017年末全面完成剩余671个村的文化小广场建设任务等动态情况,争取建成一处,使用一处。

吉剧的产业化推进,是长效工程,周期长、收益慢,要合力振兴。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相关方面都要齐心合力,不能计较收益和回报,不能注重部门利益,要共同去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