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周春英)近年来,大安市司法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创新举措,积极响应群众的法律需求,构建法律服务、法律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四大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今年以来,全市各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纠纷2387件,成功调解2372件,调解成功率99.3%,排查纠纷208次,预防纠纷128件,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打造便民法律服务体系。在政府、企业、社区、乡村设立法律服务顾问团,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进一步规范法律服务窗口,在政务大厅设立公证、司法鉴定窗口;司法局办公楼设立法律援助接待室、便民服务室;开通5056148和12348法律援助服务热线,随时解答群众咨询;开通法律援助、公证服务“绿色通道”,积极推进法律援助“五个延伸”,开通“法律援助直通车”,让群众享受到高效快捷的法律服务。今年以来,共办理回迁安置公证业务300余件,发放法律服务便民卡4000余张,解答群众咨询2000余人次。
 打造亲民普法宣传体系。进一步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方法,通过集中宣传、公益宣传、文化宣传、依托媒体长久宣传等宣传模式,实现法律宣传全覆盖并延伸至周边省市;《法律大讲堂》栏目全年播出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案例200余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普法讲座20余次;拍摄普法微电影、普法短剧3部。“六五”普法以来,开展各项主题宣传活动40余次,法律多进活动330次,累计印发普法宣传单50万余份,发放农民法律知识读本3500余册,编制法律知识手册2万余册。
 打造惠民法律援助体系。建立10个镇、5个街道、工、青、妇、残、老龄委和看守所共29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全市村屯、社区共建立239个法律援助点。打造“城区半小时、乡村一小时”的法律服务圈,形成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全覆盖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开通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维权绿色通道;在市政法委、市政府成立法律服务中心,由律师轮流值班,解答信访群众咨询并出具法律意见书,最大限度实现便民惠民。今年以来,共办理援助案件20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900余万元。
 打造利民调解体系。全市村屯(社区)建立“百姓说事点”411个,每个村设立一名法制民情百度员;建立各类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13个,培养200名人民调解骨干,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在法院成立诉前调解室,有效节省了司法审判资源,挽回群众经济损失,节约了群众诉讼费用;建立健全“五项”人民调解工作制度,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等矛盾纠纷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专项排查调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