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程园媛)新时代谱写华章,新文化惠及民生。今年夏天,第二届吉林省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活动在我市启动。我市立足“市情”、结合实际,深度挖掘活动机制和载体,探索“白城模式”,将地域文化推广+传统活动开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城乡文化惠民工程有机整合,各项文化资源合理配备、相关创建工作同步推进,惠民活动有效深入开展,白城“两节”文化活动绽放别样光彩。
——突出品牌化,打造地域鲜明、有一定辨识度的文化。强化“品牌化设计”、“品牌化运作”、“品牌化推进”,着力打响植根在白城文化沃土的文化品牌,彰显“辽金历史”文化、“草原生态”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等特色。已连续举办二十几届的“草原之夏”文化节,今年继续“唱响”在洮儿河畔;地域色彩鲜明、有一定辨识度的“鹤”文化系列活动深入拓展,延伸出“歌”、“舞”、“画”、“影”等六大板块活动,现已全面铺开。此外,嫩江湾文化系列、中国梦文化(白城)系列、红色抗战文化活动等陆续开展,点亮瀚海大地。
——突出广泛化,展演群众参与,真正办成百姓大舞台。在活动场地的覆盖面、活动时间的延长度、活动形式的平民化上创新载体和机制,着力为市民打造欢乐大舞台。活动低“门槛”无局限,人人皆可参与,节目高质量有分量,不逊专业团体。“京剧票友”、“青年好声音”、“老年好声音”、“市民广场舞”等比赛,有100余个群众演出团体参演,累计群众演员60余万人次,约占演员总数的7成。
——突出对象化,设计兼顾不同“受众”需求。着眼百姓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在“送”文化过程中注意增加供需匹配度,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活动设计注意对象化、细分化,力求现代与传统相辉映、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竞相绽放,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在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各类活动中,举市参与、全民参与,累计参与人数170余万人次;企事业单位、“商圈”开展的“微电影”、“微征文”、“微心愿”等系列活动,则充分满足了部分“小众”有创作编导意向,尤其是年轻人群的精神渴求,累计参与人数5700余人次,约占总人口比例的3‰;在农村广泛开展的“欢乐乡村”文艺演出、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等活动,为农村文化“补气造血”,农民参与人数35万人次,约占农村人口总数的44%。
——突出均等化,强调力量“向下”,城乡共享公共服务。把好看的舞台搬到以前看不到的地方,把更多的图书送到看不到书的地方,把精彩的影片送到看不到影片的地方,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依托固定场所已建成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2个、文化广场 31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74个、农家书屋918个;流动场所文化大篷车、活动舞台110余个。截至目前,免费赠送农业、医疗、文学等书籍、报刊、光碟3.5万余册;组织送戏、送影下乡3800余场次;举办各类文化、文艺培训辅导班1200余场次,培训2.4万余人次;5个县(市、区)各类文化活动,累计惠及城乡百姓约150余万人次,真正做到了把文化送进社区、送到农民田间地头、送到百姓可及之处。
——突出一体化,整合调度文化资源、拓展活动内容。将各级社会文化资源整合、各类文艺人才统筹调度、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有效融合。洮北区、通榆县等地,在“送”的机制上做文章,将文化志愿服务与节庆展演结合、科普培训+电影、讲座+歌舞展演等活动有效叠加,促进了活动实效;洮南市、大安市、通榆县突破城乡界限,“市民文化节”精彩节目到农村展演,“农民文化节”乡土演出登上城市舞台,实现了“两节”一体、盛世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