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赫
新农村“富民强村固基”工程开展以来,通榆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干劲十足,农民群众发展致富的热情空前高涨……
富民工程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
自2012年白城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新农村“富民强村固基”工程建设以来,通榆县新农村“三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共计191项,总投资38482.6万元。他们用详实的数字、务实的工作作风,充分展示了工作的成果,更向全县人民交上了满意答卷。这些项目包括农业产业、工业、旅游、商贸、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整治等。在种植业上,通榆县结合本地实际,努力发展适应、高效农业,大力推广玉米、蓖麻、甜玉米、辣椒、大豆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突出开发“一村一品”特色种植,稳定粮食作物面积。全县农村蔬菜种植面积1476公顷,年产量约61380吨,产值近6272万元;粮食年产量可达60.1万吨。在养殖业上,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生态鸡、肉驴、草原红牛、向海大雁等优势品种,加快建设畜禽规模养殖户、规模化牧业小区。全县新(改、扩)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小区)58个,全县规模养殖场达266个;全县牛发展到15万头,存栏11.8万头;羊发展到192万只,存栏110.6万只;禽发展到830万只,存栏280万只;肉驴发展到1.9万头,存栏1.35万头;向海大雁发展到10万只。肉类总产量4.05万吨,禽蛋产量2.6万吨,奶产量5.5万吨,羊毛产量2900吨,羊绒产量5.2吨,人均牧业纯收入5000元。该县不断创建新型经济组织,扶持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工作,提高农民经济收益。截至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51个,成员50人以上的43个;劳务输出人口28602人。
强村工程让农民的小日子更幸福
一直以来,通榆县以“一增、六化(划)、三改三提高”(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村屯规划、净化、美化、绿化、道路硬化、信息化;改水、改厕、改圈;提高农民文明素质、科技素质、健康素质)为切入点,制定出台了《以“生态经济景观”三位一体理念建设生态经济城市,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
新农村“三项工程”建设开展以来,全县组建了1400人的保洁人员队伍,以“清垃圾、清路障、清路面、清沟渠、清林带、清田地、清庭院”的“七清”为抓手,广泛开展农村环境清洁工程,大力实施室外卫生厕所、垃圾处理场、排水渠等一系列环卫项目。全县共清理各类垃圾37.8万立方米,清理柴草垛8.6万堆,新建排水渠63.8公里,新设置垃圾箱561个,改造卫生厕所2524个,改造标准圈舍3861个,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大为改观。大力开展农村道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围墙大门改造建设、休闲广场建设和以膜下滴灌为主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同时,实现道路硬化160公里,改水57处,农村危房改造22423户,围墙40.5公里,健身休闲娱乐广场40个,完成膜下滴灌建设面积100万亩,全面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出行、居住和饮水状况,丰富了农村人口的业余生活,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同时还新安装路灯571盏,积极开展农村绿化美化,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870.4万元,植树5632.1万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固基工程让农民的发展道路更坚固
“固基”是农村发展之本。通榆县突出抓基层党建“四个好”建设(选一个好的村书记、配强一个好的村三委班子、确立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建立一个好的工作制度),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突出抓好农村便民服务工作,有效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工作中,落实村级组织经费保障制度,采取“财政支持为基础、村级集体经济投入为主体”的方式,使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全部达到了10万元以上,全面保障了村级组织规范化服务建设的顺利进行。针对全县村级实际,落实了村干部坐班值班、群众服务需求代理代办、服务事项公开承诺等规章制度,强化了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同时,在全县开展了“农村便民服务网”工作,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全县65380户农户发放了《通榆县农村便民服务手册》,每户一册,极大方便了农民群众。强化党员干部包保,落实省委“千名干部包千村”行动计划,围绕“富民强村固基”工程,着力推动挂职包保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构建接续包保机制,保证每个村常年有一名干部包保。加强派驻的“第一书记”管理,确保蹲得住、干得好,实现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同时强化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结合“项目支书”计划,通过县委书记讲专题党课、进行建设“生态经济城市”专题辅导以及举办集中培训班等方式,着力提升村党组织书记致富带富能力。通过强化村党组织书记任期目标考核管理,加大考核力度,全县村党组织书记年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年收入10万元以上“项目支书”143名,占总数的83%,其中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32人,50万元以上的6人。截至目前,全县村党组织书记领办创办新经济组织85个,带领5000余户党员群众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