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建设“海绵城市”你我有责
让康复护理之花鲜艳绽放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15年12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康复护理之花鲜艳绽放
——记白城中心医院康复科
 

□本报记者 李家慧

在白城中心医院康复科,有这样一群医务工作者,他们从不操手术刀,却让一个又一个无法独立行走的病人站了起来,走了出去;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依托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班出身的勤勉,用爱心和耐心治疗了无数的脑血栓、脑外伤偏瘫患者,让他们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他们始终坚信——医学不只是装在瓶子里的药,更是一种“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他们让我的儿子重新站了起来!”

11月18日下午,在白城中心医院康复理疗大厅里,治疗师张晓宇正跪在床上,用双手把44岁的冯强(化名)蜷缩在一起的双腿拉开、再蜷上,拉开、再蜷上,不停地重复着屈膝运动,汗珠顺着额头往下流。坐在床边70多岁的长岭老人陈丽芬(化名)一把抓住记者的手,眼圈一红,老泪纵横。冯强是她的儿子,老人说,如果没有康复理疗科这些医护人员,可能她的儿子现在还只能躺在床上不会动。

今年4月份,在张家口打工的冯强突发脑出血。在外住院的70多天里,冯强身不能动,口不能言,不能低头,更不能行走。在工友的帮助下,冯强辗转回到了白城,在老母亲的陪伴下来到了白城中心医院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短短3个月的时间,冯强僵硬的脖子能自如了,不能行走的腿开始蹒跚迈步,现在竟能走三五里路。每每讲到这段经历,冯强年迈的母亲就眼圈泛红,激动地说:“没成想我儿子能恢复到今天这样,康复科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恩人。他们节假日、星期天都不休息,精心给我儿子治疗,是他们让我儿子又站了起来,让我又有了指望。”

“折磨我两年的噩梦终于结束了!”

小王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本该充满阳光和朝气的年龄却整天愁眉苦脸,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张嘴就头疼,成了困扰他两年的大难题。两年来,家人带着他四处求医,可始终没什么大的起色。最终他来到了白城中心医院,康复科的蔡建军医生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告诉他:“小伙子,你这个毛病都是颈椎病惹的祸,从颈椎到背部、颈部、头部的整片肌肉群都受到了影响,要接受正规的正骨治疗。”在蔡医生的系统治疗下,小王的症状逐渐得到了缓解,看到了痊愈的希望。小伙子感慨地说:“终于找到能帮助我的人了!折磨我两年的噩梦终于要结束了。”

“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最重要!”

提起康复理疗,很多人觉得就是传统中医中的推拿、按摩、针灸,也有人觉得只有年轻人手术过后才有必要做康复,中老年人以自我锻炼为主。白城中心医院康复科薛长青主任说,康复学科是新兴学科,就是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技术,通过早期介入或者术后康复,使很多无法正常行走或者行动的病人,慢慢恢复自己的机能。“其实就是让病人,通过康复理疗,过更有质量的生活。”记者了解到,车祸伤、运动伤、脑出血、脑梗、骨折……当急性治疗期结束,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进入康复治疗,才能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

“康复治疗的最佳治疗期是病情稳定48小时后到一年以内,越早治疗,见效最快,效果也最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康复治疗,更是有很多人因为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而放弃了治疗。”薛长青主任对记者说,科室张晓宇医生就接到过一名车祸脑外伤的患者,小伙子年纪轻轻,一表人才,可因为伤势严重,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不愿配合治疗。张晓宇医生见状,不怕麻烦,每天都从门诊跑到八楼病房,在病床前一边开导他,一边对他进行康复训练。直到20天后,小伙子能够起身下床才相信了康复训练的神奇功效,开始全力地配合张晓宇医生并接受治疗。张晓宇医生由衷地说:“康复治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我们要比一般的医生有耐心,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最重要。” 

“让更多的偏瘫患者站起来、走起来”

在薛长青主任的带领下,白城中心医院康复科每个医护人员都认真工作,齐心协力,为了患者他们有时顾不上喝一口水,不能按时下班。在这里,没有任何医患矛盾,看到的只是医患之间如同亲人般的和谐,患者和家属对康复科医生无比的信任和依赖。

在记者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康复科的薛长青主任恳切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的偏瘫患者能够站起来、走起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积极到上级医院学习新的康复技术,联系市残联添置了近20万元的康复器械,可现在我们还是很着急,还有很多病人因为种种原因,正在丧失最佳的治疗恢复期。我们对此也在积极地想办法,在医院的支持下,扩展服务项目,增加专业人员,添置康复设施,扩大宣传面,让更多的患者了解我们,信任我们,尽快加入到我们康复训练的大家庭中,早日恢复健康。”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