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写纪实
3上一版  下一版4
 
遥远的敖鲁古雅
争戴“贫困帽子”历史将终结?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5年12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遥远的敖鲁古雅

□宋德辉
 

晚饭在乡政府食堂,一共有十四五个人围坐在一起,桌子上摆着烤狍子腿、猂鼻子、熊掌、炖乌鸡、飞龙汤,除了干豆腐炒蒜苗和绿豆芽外,都是我从来没见过、也从来没吃过的美味佳肴,一位女服务员从食堂里屋拿着一个大搪瓷缸子走了出来,乡政府的那秘书和一位女同志抬一箱子白酒,那时的白酒包装是用木头箱子,每箱24瓶。只见那秘书把酒瓶子打开,往大搪瓷缸子里倒酒,最少倒了3瓶,然后直接端到额左旗副主任面前。当时我猜想,这位副主任咋这么能喝酒?这时,额左旗副主任站了起来,用食指沾了一点酒向上弹了一下,然后又向旁边弹了一下,又往地下弹了一下。我们一边看着,一边小声议论,我说这是蒙古族的习俗。后来那秘书告诉我,额左旗副主任是布里亚特蒙古族。额左旗副主任双手端着酒缸子,说了一些感谢部队的话,还说“明天我们一起到敖鲁古雅去看一看,乡政府以后要搬过去”。说着,他端起酒缸子喝了一口,然后把酒缸子交给坐在右侧的乡长。乡长是鄂温克族,说话声音不大,也说了一些感谢话,我记得很清楚的一句话就是“就连这酒,也是你们部队给我们的呢”,然后双手端起酒缸子喝了一口。就这样,依次往下轮,轮到我了,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双手端起酒缸子,说了一声,谢谢,也喝了一口,由于激动,一下子就灌了一口,呛得直咳漱,脸也发红,大家都笑了起来。我说:“这缸子也太大了,这口酒喝多了。”乡长看着我说:“喝的好,喝的好,喝酒,就得大口喝。”然后也笑了起来。从那以后,我又见了两次乡长,每次都说“今天还得大口喝”。乡长话语不多,人很实在,看上去很不好接触,其实则不然。人就是这样,有的人满面笑容,心里却很冷,有的人外表很冷,却是热心肠。

晚上我们住在乡政府,一共有两个房间,每个房间4个人,是用于接待上级领导和外来客人的,我准备和大客车司机一起去我们团转运站住,那秘书说:“小宋,你住在这里,还有地方。”乡长也说:“就住在这里,别去转运站了。”那秘书带我到了办公室,指着里边的床说:“你就住在这里。”“你住哪里?”他说:“我到前边找地方。”我说:“不用了,我自己带着行李呢,在桌子上住一宿就行了。”那秘书说:“那好吧,就委屈你了。”我说:“我们在部队也是住的木板铺。”我躺在桌子上和那秘书聊着,他问我:“老家是哪的?”“白城的。”“那咱们是老乡,我家是科右中旗的。”我们的确不远,不到200公里,那秘书是在呼伦贝尔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分配到额尔古纳左旗的,然后又分配到敖鲁古雅教小学,后来调到乡里当秘书,家安在了根河。 (五)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