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书林漫步
3上一版  下一版4
 
走近刘国光
“混”是中国文化一个关键字
《季羡林品读人生》套装:
读大师经典,品生活禅味
商人一词由何而来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混”是中国文化一个关键字

 

近代有一门学术分科是“谚语学”。谚语里经常沉淀了一个文化体的集体意识。近年来,我对中国人的谚语非常感兴趣,也做过一些小研究,发现“混”这个谚语字的重要。“混”这个字,在 《说文解字》里作“丰流”解。一条河由上往下流动,在流运的过程中,许多支流会合,水流变大,众人的会合就是“混”,这是“混”的本义。

而有了“混”这种本义,自然会有其他抽象状态的“混”,于是“混”就成了一种状态,是各种不同的东西或状态混杂在一起。“混”成了一种道理不清楚的乱七八糟状态。中国的俗民在用到“混”这个字时,有三类意义。

第一类意义是说缺少了抽象价值,凡事不坚持、不讲究,都是混沌不清、马马虎虎。凡事都“黑白混淆”,碰到事就说“混话”,草草率率地“混骗”。而且混久了,人们也养成了一种习惯的奇怪判断标准,相信一个社会,若规矩清楚,“水清则无鱼”,只有混乱的一潭污水,才可以“浑水摸鱼”。这种不讲究是非、对错的态度,遂造成中国人缺乏长期的价值方向感。

第二类意义,是说中国人已知道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少去惹麻烦,马马虎虎地过日子最重要。因此养成了中国人不管公共事务,只管生活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虚无式的价值。人们不管道理、是非不分,只会看情况讲话,遂形成了一种“混”的人生哲学。当官的,对事情麻木无感,总是因循苟且,将就将就,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人们遂说这种官是“好官我自为之的混日子”。“混日子”的人是“鬼混”,也是在“混世”。这种“混”一天算一天的态度,当然成了“睁只眼,闭只眼”的“混饭吃”。

第三类意义是指“混”并不是只是消极的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而是因为缺少了价值的信仰和坚持,“混”也可以是一种邪恶。一个自认聪明的坏蛋,他不分辨什么是善或恶,也遂机会式地不计手段,追随自己的利益。那就是以假为真、颠倒黑白的“混冒”和“混淆”。

年轻时,我读梁漱溟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化要义》,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中国人在还没有长大前就提前衰老。一个国族乃是个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但中国却很早就失去了进步的道理和进步的空间,所以中国人都把不多的精力用来“混”生活。我研究中国的俗语,就察觉“混”实在可说是形容中国人的关键字。

我相信,一个国族一定要有永远进步的发展道理,有道理就会有标准和条理,当官的或人民就不能随便地“乱混”。对于“混”这个字,我们真的要警惕在心!

(据《中国剪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