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向东
从产业发展到经济转型升级,从美丽乡村建设到推进新型城镇化,从土地收储到园区发展……在全市经济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我市金融机构雪中送炭、给力支持的“手笔”。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兴则经济兴。作为撬动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杠杆,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白城市中心支行认真履行职责,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创新合作、主动作为、积极融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着力抓好金融宏观调控,努力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为地方经济增量提质,跨越赶超,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良好势头释放了新动力,注入了新能量,绘就了一幅又一幅绚丽的金融画卷。
银政“携手”为经济腾飞“插翅”
“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我们把贯彻稳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放在优化结构上,坚持有扶有控定向支持,切实以结构优化促进总量增长。”截至2015年10月,白城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继续保持平稳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624.48亿元,比年初增加48.84亿元,同比增长13.47%。各项贷款余额为553.13亿元,比年初增加108.72亿元,同比增长26.86%……数字是枯燥的,而数字背后却是人民银行白城市中心支行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交上的一份生动完美的答卷。
近几年来,针对宏观金融形势的变化,人民银行白城市中心支行正确把握货币政策的积极内涵,结合辖区经济发展情况引导资金流向,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的放矢地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结合地方党政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灵活传导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主要投向小微企业、“三农”经济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等领域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建立银政企对接和交流平台,深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调动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制定指导意见,指导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工作,争取信贷规划,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投放、支持贫困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2015年,该行先后三次调增我市信贷规划指标6.26亿元。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投放,支持贫困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10月末,白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31.56亿元,比年初增加20.31亿元,增长18.25%。
培育完善征信市场,改善辖区信用环境。为扎实推进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会同政府金融办制定并出台了《白城市“金融诚信年”活动实施方案》、撰写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亟需关注》及《关于推动我市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工作的报告》,并与行内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在人民银行党委以及货币信贷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将下摆的2.5亿元支农再贷款的20%(5000万)用于扶贫和信用村屯、信用户放款,并在利率上给予了较大优惠,较一般性的支农再贷款少了2个百分点,助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同时,该行还立足于白城经济发展实际,通过发挥地方农业资源优势,实施并推行了普惠金融和生态金融,积极开展征信文化、窗口服务规范化建设,通过采取建立考核机制,实行定期通报制度、发挥合力作用等措施,保证推进工作有序展开。确定辖区2家小贷公司、3家担保公司辖内第一批互联网方式申请接入征信系统。此外,公积金中心系统接入也通过了总行审核,经过多方努力目前系统接入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国库是国家预算收入的仓库,也是掌管国家预算支出的阀门,经理国库是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多年来,白城中支国库立足于“为民管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准确把握国库发展方向,着力改善和提升服务水平,寓经理于服务中,寓监管于服务中。制定了“税收属地征管,事权财权统一,确保既得利益,增量市区分享”的市区财政体制;积极探索会计资料交接登记新模式,编程设计“国库会计资料交接电子登记簿”;组织开发更正调库通知书编制信息管理系统;取消国库往来专用凭证;探索契税退税快捷方式;实施全国第一个跨政府部门实时作业的信息系统——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截至2014年年末,我市全辖国库机构总数22个,2011-2014年度经收预算收入272.20亿元 ,实现预算支出792.46亿元,办理业务总量达193万笔。
“把关、守库”是国家和人民赋予国库的神圣使命,白城中支国库利用多环节、多角度、多层次的监督体系,认真履行事中监督职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了大量不合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退库及调库等业务差错及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了预算收支业务准确、及时、完整,维护了经理国库的严肃性。截至2015年上半年,撤销管理混乱的代理库4家,收回预算收支业务量较大的2家由人民银行经理。
银农“牵手”为“三农”建设“丰羽”
发放支农再贷款、扩大“三农”信贷投放、较低存款准备率、实施优惠利率……服务“三农”建设发展是白城金融部门工作的“重头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准确地把握了金融支持“三农”建设发展的着力点。多年来,该行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三农”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累计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支农再贷款52.8亿元,辖区约25万户农民得到了不同额度的再贷款支持,80%以上的农户不仅解决了种地难问题,而且通过支农再贷款的引导和支持,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逐渐形成规模,农业龙头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专业化格局逐渐形成,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
同时,为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信贷投放,切实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该行严格管理使用支农再贷款,确保实现“投向准、增量足、利率低”目标,达到农民得实惠、金融机构得效益的“双赢”效果。
2015年全市借用支农再贷款发入的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23%,比使用其他资金发入的涉农贷款利率低近2.5个百分点,先后6次下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定向降准累计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6.49亿元。据测算,支农再贷款的使用,使我市农户减少利息支出311万元,金融机构利息收入802万元。
“坚持把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破解农村融资难题这一核心任务,拓宽思路,突出一个‘新’字、抓住一个‘实’字,采取多项措施,全面推进‘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等农村融资担保模式的广覆盖。”创新,是不变的发展主题。该行将积极创新货币政策执行方式和手段,准确把握执行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惠农卡”、“公司+农户”、 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等创新产品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一批有区域特色、有风险约束、有实践意义的金融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巩固银行卡助农取款工作成果,该行多次召开金融机构协调会,深入农村、农户宣传银行卡业务知识及风险防范,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开展支付结算知识宣传。银行卡助农取款网点除助农取款业务,还有缴费、汇款、转账等功能,极大方便了农民朋友,农村支付环境明显改善。
截至2015年9月末,白城市银行卡助农取款网点1847个,行政村网点覆盖率97%,助农取款业务14.4万笔,金额8598万元。
同时,近年来,该行注重发挥货币信贷政策指导,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做好扶贫开发的各项金融服务工作,使现代金融服务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组织制定了《白城市金融扶贫攻坚总体意见》和《2014年白城市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方案》,积极探索合适的形式和载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改进和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和服务,切实加大信贷扶贫支持力度,增强连片特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十二五”以来,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达14.04%,位于全省前列,保证了金融对片区经济增长的合理支持。在金融扶贫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全市圆满完成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工作目标。
银企“联手”为企业发展“添翼”
“我们一是向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打造人民银行精品服务窗口,通过贷款卡业务、账户管理业务、外汇管理业务等平台,加强与企业联系,优化业务办理流程。二是积极引导信贷资源向企业倾斜,探索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三是探索推进支小再贷款按照抵押方式发放,特别是运用中小金融机构优质信贷资产作为抵押,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小微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信贷模式和服务流程,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拓宽服务覆盖面。”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地方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该行把服务企业作为工作抓手,为了增进银企间的沟通与理解,该行组织金融机构开展了“两走进、两服务”活动,即走进企业,服务工业主体经济;走进乡镇,服务“三农”建设。让银企坐在一起,面对面交流看法,共商良策。变坐等放贷为主动上门问贷。在掌握信贷需求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引导银行信贷重点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果蔬种植、养殖合作社等重点项目和特色产业投放,并根据不同企业对金融服务需求存在差异和不同的客户特点,确定不同的贷款营销模式。
多措并举,整合发力。在实施支农再贷款的基础上,该行还强化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对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率,增加信贷支农能力,在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等方面给予额度倾斜,充分利用民贸、民品企业贷款贴息政策,协调金融机构整合信贷产品、加强金融服务、落实优惠政策,从而增加了辖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农、支小的信贷投放能力。通过推动召开重点项目推介会、中小企业合作洽谈会、银企座谈会等方式为企业融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通过走访金融机构和企业实地调研等形式对银企合作项目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协调解决银企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多次及时向上级行汇报白城经济建设情况、企业融资情况和基层金融机构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有效争取资金,确保了一批重点企业和建设项目的资金供应。
截至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3.35亿元,财政贴息527.59万元,有效解决了民贸民品企业的困难,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发展。
2013年10月,益海嘉里(白城)粮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办理一笔增资变更登记业务,增资额544万美元。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现,该公司在登录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后可流入资本金额度为负值,无法完成增资变更登记业务。查明原因后,该行及时上报并通过省外汇局信息中心推广办将该公司可流入资本金额度调整为正确值,为企业顺利注资提供了有力支持……这是该行扶持外商投资企业的一个缩影。
今年,该行积极稳妥地完成了我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戈壁能源公司高达3.5亿多美元的企业外汇登记及投资额度确认工作,截至2015年6月末,经省局办理直接投资流入权益确认,项目总注资已达16600万美元,上缴利税达6000多万人民币,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有力支持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工作;解决了我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外资并购设立的重点外商投资企业安费诺金事达电子系统(白城)有限公司因批准文件不规范导致无法登记问题,使企业外方股东支付的股权对价款5038万美元及时入账、结汇,使企业顺利完成了转股改制工作,及时缴纳税金并安置职工,并积极与涉外企业的境外股东、境外债权人协商签署了债务变更协议,将借入的短期境外股东贷款提前偿还转换借入人民币外债,使企业减轻了利息负担,降低了融资成本,有效防范了汇率风险,得到企业的高度赞扬与好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白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市经融机构与地方经济积极构建命运共同体,不断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拥有多年精心打造的优秀品牌,拥有多年飞速发展的坚实基础,拥有多年风雨同舟的坚强团队,拥有多年苦心积淀的优秀文化的中国银行白城中心支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一定能谱写出更加华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