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萱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迅速普及和广大群众的网民化,反腐败工作面临着全新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对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互联网具有天然的群众基础,网络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亿多,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大多数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越来越多的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也利用网络论坛、博客、微博、QQ群,以及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等形式了解民情民意,主动接受网民监督,改善党风政风,推动反腐倡廉,切实解决了许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实践证明,重视网上群众工作,探索创新群众工作的途径与方法,丰富群众工作的形式和内容,能够扩大群众工作的覆盖面,提高群众工作的时效性。从早前的“天价烟”局长周久耕、到“表哥”杨达才、“不雅视频”主角雷政富,再到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一批贪腐官员相继落马,网民监督的威力频现。可见,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群众监督提供了新的途径,强化了社会监督效力,相信和依靠广大网民,充分发挥网民监督的功能,能够促进党风政风改善,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实效,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的目标。
但由于网络反腐还是一个新事物,广大党员干部的观念转变难度较大。一方面,适应广大群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网络舆论监督的威力频现,有些党员干部因自身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存在问题,对于网络媒体存在畏惧心理;另一方面,网络负面效应的客观存在,使得有些党员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网民的声音,对网民监督存在抵触心理。这种畏惧抵触的心理势必会影响到网络反腐的有效贯彻和落实。一些政府部门平时疏于对网络平台的管理,信息更新不及时,与群众互动性不强,导致网络交流平台成为流于形式主义的“作秀”。有些党员干部在与网民交流时说空话、打官腔,缺乏彻底解决问题的诚意,招致网民厌恶,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党的威望和政府的形象。
借助网络新媒体技术,党员干部可以密切联系网民,更有效地发挥网民监督功能,改善党风政风,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但必须指出,要真正解决广大群众(包括网民)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不能在网络虚拟社会,而在现实社会生活,这就需要党员干部亲自下基层去,深入到群众中间去。网络反腐是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一个新的发展趋向,而非群众路线全部内容。因此,完整地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不能用虚拟群众路线取代现实群众路线,而必须将虚拟群众路线与现实群众路线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终促进为民务实清廉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