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刘艳新)2015年,通榆县教育工作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科学指导下,在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一二三四”教育发展思路,不断提升依法治教能力,深化教育内涵发展,确保了各类教育协调、健康、科学发展。通榆县在全省首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验收,全县学校从环境建设到质量发展,从硬件设施到文化气质,从教育教学基础工作到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全省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启动仪式在通榆县举行,全县教育工作连续16年获得市政府表彰,通榆县各类教育齐头并进、百花齐放,教育整体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前教育取得新成效。县教育局科学制定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落实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深入开展《吉林省学前教育条例》及学前教育活动月宣传学习活动,获得市教育局组织奖。制发了《通榆县关于防止和纠正全县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小学化”倾向专项治理行动,加强保教指导,促进国办、民办园共同发展。今年,边昭幼儿园及教师周转宿舍项目已竣工,团结乡、乌兰花镇、苏公坨乡新建教师宿舍及幼儿园项目在实施中。
——义务教育迈上新台阶。认真贯彻白城市政府《关于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全市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参与省级质量监测,对全县20所样校进行标准监测。组织教学能手评比,并进行五年成果总结。全面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迎接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认定评估工作,这是通榆县教育继“两基”国检后又一里程碑式的国家级“大考”。迎检的通过,标志着通榆义务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高中教育实现新突破。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倡多样化办学,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一中学发挥示范作用,致力于多向上级院校输送人才。实验中学发挥体育艺术优势,多样办学挖掘学生特长。蒙古族学校带动民族高中特色化发展。2015年,该县高考成绩再创新高。一中有2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1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全市文科、理科状元均出自该县,且文科第1、2、3名均是通榆考生。文理科重点、本科上线率均居四个县(市、区)前列。完成了第一中学、实验中学科技综合楼建设及蒙校移址新建项目,为高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教育硬件设施。
——职业学校达到新水平。通榆县中等职业教育顺利通过省政府督导评估验收,并被评定为优秀。职教中心完成了移址搬迁,大力改善了职业办学条件,办学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学校示范专业建设,职教集团管理中心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吉林工程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中职—高职2+3”模式衔接,积极开展中高等职业院校3+2、3+3、3+4等学制贯通试点,探索“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培训,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部门协作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专业设置,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毕业学员顶岗实习制度,做到了学历层次、学制、培养目标多元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得到明显加强。
——特殊教育实现新发展。不断完善和加强特殊教育经费公共财政保障机制,该县按普通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5倍核拨特殊教育公用经费,寄宿生补助比例从30%提高到45%,同时筹集县级特殊教育专项经费,每年30万元用于支持特殊教育。贯彻落实《通榆县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推进“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研究,在省教育厅、省残联联合召开的全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期推进会上,该县教育局作典型发言。全市特殊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在通榆举行。在今年举行的全国第九届残运会上,培智学校学生夺得3枚金牌、1枚银牌、1铜铜牌和一个第四名的成绩。
——民族教育和民办教育有了新气象。重视和发展民族教育,立足双语教学,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功举办了第七次全县民族学校教育教学研讨会。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管理与服务并举的原则,全面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加大了清理整顿力度,对于不符合要求予以停办,对于存在问题的限期整改,有效地规范了民办幼儿园、民办辅导班的办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