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需、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做好水文章,历来是治国兴邦之要。正在向“十三五”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目标努力奋进的通榆县,水资源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多年来,水资源的极度匮乏严重困扰通榆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一度成为制约通榆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12年,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要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实施河湖连通工程,通榆县充分借助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紧紧依靠国家和省、市政策扶持、全力支持,从全局和长远上谋划治水兴水工作,综合实施引进外来水、滞留过境水、贮存地表水、持续供应水、保护地下水、节约使用水、利用循环水的“七大治水方略”。
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好,经过不懈努力,通榆县全面改善了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全县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得到了充盈而长远的满足。特别是2014年,在全省普遍干旱少雨的情况下,通榆县创造了史上最大丰收年,粮豆总产量高达22.3亿斤。2015年,又迎来历史上最大丰收年,预计粮豆总产量将超过25亿斤。
全力实施“七大治水方略”后,通榆水环境恢复到了1970年以来的最好状态。引进外来水。通过实施“引洮分洪入向”和“引霍入向”工程,使向海水库蓄水接近设计库容,向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和发展,多年不见的东方白鹳、大鸨、白鹤、白头鹤等珍稀物种重回向海湿地;文牛格尺河应急抗旱蓄水工程一期、二期实施完毕,到今年9月末,新生成100平方公里的丹江湿地,将滞留洪水7000多万立方米,为应急抗旱和发展湿地经济做出巨大贡献。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已实现3座水库全部蓄满水和12个泡塘、2个湿地的蓄水及340公里河道全部过水,总计贮存地表水4.45亿立方米,全县新生成湿地面积240平方公里,恢复湿地360平方公里,湿地总面积达到600平方公里,成功建立起向海湿地应急供水机制。保护地下水。强化执法监管,加大保护力度,提高城市饮用水标准和供水标准,让群众喝上了优质放心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膜下滴灌面积达到150万亩,位居全省首位。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让全县25万农民群众全部喝上了安全卫生水。利用循环水。实现了城市排水雨污分流,避免了水体及土壤污染。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水的问题不再是制约通榆发展的瓶颈,反而成为促进县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进一步防沙治碱,涵养水源,通榆共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134万元,治理碱化草场52.66万亩,建设围栏106.9万延长米,种草25.16万亩,补播9万亩。深入实施六大造林绿化工程,2010年至今共完成造林绿化7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6.9%,被白城市委、市政府评为“举市三年大造林、加快治理荒漠化”先进单位。执行全年禁牧、禁止开荒、禁止乱砍滥伐树木破坏幼林的“三禁止”政策,组建了乡镇综合执法大队,实行生态保护网格化管理,严厉打击违法开垦行为,有效遏制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全面核查草原、林地资源,对全县23238块民营林地和集体林地进行了清理验收,共清理出问题林地15151块,清收蚕食林地面积39.7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