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威龙
走进白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这个“神秘部落”,这里没有高端的科技引领,更不是庞大的训练基地。这是一个充满忠诚、果敢、热血且给人无限遐想的世界——“出警时神勇无比,训练时虎虎生威,巡逻时英姿飒爽……”这是“瀚海特警”最为真实的写照。
他们平均年龄不足30岁,却承担着反恐、防暴、维稳、处突、大型活动保卫及白城市区主干道社会面巡防等众多任务,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护民众安宁的生力军。
维稳,用汗水来保障平安
“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急促的集合哨音骤然响起,德式防爆钢盔、防刺皮靴、单警装备……在窸窸窣窣声中,他们忙而不乱,一一到位。严肃镇静的面孔、整齐划一的动作、干脆响亮的报数无不显示着威武、霸气。短短半分钟时间,特警队员全副武装,完成了集结任务。
“都说当兵训练苦,其实特警训练也很苦,但苦过才有真功夫,上岗后底气会更足。”部队出身的特警队员金德营对此深有感触。特警支队的训练是根据公安部特警队建设规范实行军事化管理。体能、耐力、摔擒、擒敌、格斗、战术、实弹射击等训练是每个特警队员必过的“规定动作”。
“每天5个巡逻组在市区24小时开展车巡、步巡,每两天就要留守单位值班、备勤,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在采访中,金德营给笔者展示一张特警队员的训练表:5时30分起床,6时出操,11时20分午饭;下午13时30分出操到17时。除了值班和备勤外,24小时随时待命……
不管是三伏天的烈日下,还是冬日寒冷的夜晚,特警队员都会出现在城区的大街小巷。在常人眼中的“热闹非凡”,对他们来说,却是防控“战场”,他们要时刻紧绷维护平安的“弦”,用汗水守卫着城市的平安。
排爆,与“死神”擦肩而过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这不是一句口号,它是特警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2012年8月,白城市洮北区吉鹤小区附近的排水管线改造工地传出一惊人消息:地面以下两米土层处发现一枚航弹,引芯已被确认呈开启状态,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接警后,特警支队立即组织警力赶往现场。事件引起省、市两级领导高度重视,沈阳军区某部工兵团专家也赶赴现场。“弹长约100厘米,重约250公斤,此弹在我市是首次发现,当前我们没有能够拆除此航弹的专业人员和设备……”专家鉴定后的一席话,让在场全体人员沉默了。
为保障人民群体生命、财产安全,特警支队临危受命,在省公安厅、市公安局及沈阳军区某工兵团专家组的指挥和配合下,正式开启挖掘作业。由于历时久远,航弹表面已经扭曲变形,泥土和铁皮已经融合在一起,引芯被深埋在土中,露出的部分很难鉴别其具体位置,特警队员的奋力挖掘看上去更像是在修葺一件艺术品。他们用手和小铁锹一点点将航弹四周的土清理掉,随后用防爆棉被将航弹包了起来,抬到运输车上,运到指定地点进行安全排爆。随着一声巨响,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拔地而起,险情成功排除,整个过程历经30个小时。
“特警真‘抗事’啊!多亏有他们,不然我连家都不敢回了……”事后,许多被疏散的居民纷纷对特警竖起大拇指。
抢险,用“生命”诠释使命
2013年7月,白城市洮儿河支流新开河上游突降暴雨,发生有记录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洮北区查干浩特经济开发区岭下镇及周边5个村屯遭受洪水侵袭,数万名群众受灾,上万亩田地被淹。
灾情就是命令!特警支队接到上级指令后立即组织救援力量全员参战。他们利用冲锋舟、橡皮艇、铲车等大型器械和装备展开救援。面对险情,特警队员不畏艰难,争分夺秒,挨家挨户搜救受困群众。从早5时投入战斗,解救被困群众的行动一直持续到晚6时,整整16个小时,特警队员没有休息,一直坚守在救灾一线,灾民成功安全转出。
洪水肆虐的危急关头,他们就是群众的主心骨,是百姓的靠山。据不完全统计,一整天的披荆斩棘,特警支队成功安全转移灾民近400余人。在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中,特警支队再次派出警力协助有关部门搭帐篷、发物资,维护临时安置点秩序,保障抗洪救灾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疾风知劲草。一次次艰与险的历练,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特警支队已成为公安机关应对急难险重任务的主力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无不胜,特警支队不断沿着正规化的轨迹健康发展、铿锵迈进,逐渐成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公安铁军,为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白城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