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彤君
一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能坚守半个世纪,那就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热爱了,那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肩负传承与发扬的精神,这种精神价值无限。
夏永奇,是名字和作品被铸在中华宝鼎上,存放于联合国总部的人;
夏永奇,是唯一创造诗词界吉尼斯纪录的人;
夏永奇,也被誉为新韵古词的倡导者和举旗人;
夏永奇,以二万首词作问鼎词坛,成为古往今来写词最多的人。
读夏永奇的词,品他对古词创新的执着追求,我们能从中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虔诚为文、一心向学的精神实质。
在投笔诗词创作48年之际,永奇填写了《沁园春·一笔字划一分情》,“立誓开荒,许愿耕犁,破茧弄潮。任寒流滚滚,腊梅屹雪;飓风吼吼,铁臂搏涛。天地藏怀,江河握掌,趣趣情情若酒烧。卌八载,捧古词拓路,新韵挥刀!焉能放弃佳肴,弘国粹,痴痴披战袍。向太白赊律,孤灯伏案;东坡法境,瘦墨喷霄。隘隘狂推,关关劲跨,褛褛褴褴攀槛壕。疾追梦,叹扁舟横海,弱体推礁!”
一路走来总高歌
夏永奇出生在嫩江之畔的农村,笔名春歌,又名江山,号陋梦斋主。网名词疯,词坛疯人也。曾任白城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于贫瘠中得到了父亲给予的精神滋养。父亲自夏永奇三四岁时,就坚持不懈指导他背诗诵词,使夏永奇得到了古典诗词的启蒙教育。
夏永奇也于苦难的岁月里感悟着生活的真谛,这成为他日后诗词创作不竭的思想源流。
学生时代的夏永奇以背诵诗词在家乡远近闻名,直到走上工作岗位、从课堂到联欢会、从中国第一届诗歌节到异国他乡的文化交流,无不留下他铿锵有力、优美动人的朗诵之声。
一路走来的夏永奇始终坚持写作,也始终没有忘记当年恩师黄玉环引导他走上了诗词创作之路的良苦用心。一如他始终采用当年黄老师给他起的笔名“春歌”,这是充满希望的笔名,希望夏永奇在春天放飞歌声,以诗词铭志。
钢铁不是一天练成的,夏永奇的名字,也不是一天走红的。
1969年的抗洪前线,时任大队民兵连长的夏永奇就因为搞宣传,在全县出了名。他的一首《浪淘沙·抗洪》被省领导大加赞赏,随后抽到公社搞写作,之后又破例进入县粮食局。出色的工作,出色的才干,出色的诗词,使夏永奇备受瞩目。1982年6月26日,一纸调令,夏永奇被调入白城地区粮食局。
1997年,夏永奇的新韵古词处女作《陋梦斋词片》出版发行,成为新中国诗人的第一本词作专著。
2000年,夏永奇获首届龙文化金奖。这是他首次捧得国际大奖。
2003年,中英文对照版的《夏永奇词选》问世,夏永奇成为新中国词人中首位获此殊荣的人。
2007年,夏永奇荣登《时代》杂志封面,全国只有6人获此殊荣。
2008年,夏永奇成为诗词界吉尼斯纪录创造者,至今尚无第二人入选。
2011年,夏永奇荣获第三届吉林文学奖。
2013年,夏永奇被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聘为荣誉院士、客座教授,颁发皇家金笔和骑士勋章。受聘担任《世界文艺名家大辞典》荣誉主编,全中国仅夏永奇一人获此殊荣。
夏永奇从乡村走来,一路叱咤古词的华美世界,这一走,就是近半个世纪。夏永奇是新韵古词的倡导者,更是将其发扬光大、再现辉煌的人。夏永奇的词独秀词坛,永远离不开“古词新韵”这个话题。
一路求索怀壮志
创新是历史前进的永恒动力。在词坛捭阖的夏永奇深得古词真谛,也洞察古词与时代潮流渐行渐远的要害。夏永奇悄悄思考,悄悄探索,悄悄创新。1999年5月1日,在蒲松龄故居文学会上,夏永奇应大会要求,发表了《走改革之路,定能使古典诗词创作再现辉煌》的诗论。正式树起“新韵古词”的大旗。他主张在保留“诗魂词魄”的前提下,赋新韵于古词,松缓严刻、同韵(母)不同声(母),请唐律宋韵,走出烛香高供的庙堂,走向火热的生活、浩瀚的人群。夏永奇明确提出“按词谱创作,应以《新华字典》的法定发音为准”。
夏永奇倡导使用新韵,冲开了古词发展的新河道。一石激起千层流,不足以形容这篇诗论在当时引起的震动与反响、受到的冲击和刁难。
2004年,国家《文艺报》大版面刊发《新韵古词昭永奇》的通讯。这是国家专业报刊正式确认永奇的新韵古词理论和实践。
2010年,中华诗词学会正式确定:诗词实行音韵改革,推行古韵、新韵双轨制。这是国家权威机构在夏永奇发表诗论10年后,认可并决定推行新韵。
夏永奇的新韵古词理论被誉为中华新韵诗业发展进程中的巨型里程碑、世界诗史上的奇迹,得到了陈忠实、汪兆骞、张同吾、林东和、李瑛、牛汉、陈建功、孙轶青、白庚胜等文学巨匠的力挺。这篇诗论被评为国际优秀论文,并获中国第二届科学技术成果奖。
夏永奇的新韵古词理论,是以新韵入古词,不是变古词为新诗。这种理论创新,没有对古词的挚爱情愫不可能提出;没有对古词创作的改革精神不可能提出;没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振兴使命不可能提出。这种理论创新,不是改良,而是变革。
2014年,中国新闻社以《夏永奇在创造历史》为题,发表了1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向国内外详细介绍了夏永奇“魂凝新韵,屡创古词奇迹”的成果,并首次把夏永奇“以大千世界入词”誉为古词发展的第4座里程碑。
一路豪情写山河
2015年11月26日,夏永奇挥笔写下《沁园春·爱我中华》,“荡荡黄河,莽莽长城,竣竣泰山。醉同胞兄弟,痴痴逐梦;共肌海陆,爽爽登峦。鲲掠鹏飞,龙腾虎纵,铁马得得动地天。星辰贺,载民族崛起,社会祥安!中华自古娇妍,谋昌盛,今朝更奋鞭。喜尧州上下,轻轻驭浪;舜家大小,稳稳操盘。韵吐花开,魂凝魄聚,玉璧赳赳踏障关。风云颂,辅吴张绘画,李杜书篇!”此时,恰好词作数量达到2万首,中华词坛单人创作古词的纪录诞生了。其中过百字的长调超过12000首。
48年来,夏永奇吟咏中华景观文化工程的词达10000多首,居古今之冠。
48年来,夏永奇系列吟咏中华人物的词作超过9500首,居古今之冠。
数据是生硬的,但数据是有生命力的,数据的背后,是无数艰辛的付出与执着的坚守,是不问明天不计过往的追求。
夏永奇先后结集出版了《陋梦斋词片》、《江山多娇》、《江山如画》、《夏永奇词选》、《如此江山》、《风云人物》、《甲子词缘》、《沁园春恋》、《纵情江山》、《爱我中华》,累计30卷。
48年来,夏永奇使用过150多个词牌,全方位诠释了古词创作的万妙无疆。尤其是把《沁园春》作为主打词牌反复钻研,极大地提升了沁园春的魅力。
有诗词评论家这样评论夏永奇的创作风格。一是胸怀宇宙又不掩风流娇媚的本色,二是婉约有致又不失高标自然的韵味,三是精炼古直又不乏童趣纯真的驰想,四是古朴典雅又不乏登高壮观的超拔,五是善用连典又不乏画龙点睛的妙笔。
多年来,夏永奇对物质生活从来没有太高要求。他骑了几十年的那台自行车早已锈迹斑斑。但是在并不丰厚的物质生活中,永奇的精神家园却始终丰硕充盈。
在职期间,夏永奇白天上班,晚上写词,经常熬夜到凌晨一两点钟。退休后,别人自在清闲养老,他却把更大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创作中,因为在他的心中,写词是毕生的事业,没有退休可言。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创作,让夏永奇的手指因长期握笔弯曲了,手指上的厚茧印证着他经年的付出与投入。
夏永奇为了矢志追求的古词艺术,慷慨投入。吟咏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6000位风云人物,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为了对每一位人物负责,对历史负责,永奇耗资8万多元,购买了500多套书籍,查阅了7千多万字的资料,把每个人的事迹浓缩到一首词里,完成了《风云人物》的创作,毅力超出常人的想象。
夏永奇认为,丝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融入世界的探索,是中华民族对全世界、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从2010年以来,用6年时间,自费走了28个省市区的主要城市、景点,创作了吟咏丝路的3500多首词作,大力弘扬丝路精神。引发各界强烈共鸣,纷纷请夏永奇作丝路讲座。吉林省电台“一带一路”栏目特约夏永奇担任主讲。
为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夏永奇创作了《沁园春·带路之歌》,“欧亚融波,欧亚交峰,欧亚共天。望春吹花翠,香香同浴;秋拂果硕,美美同瞻。情谊协协,需求阔阔,往往来来荡若澜。蹄痕大,载民民梦想,府府诗篇!追踪武帝张骞,拓智勇,长廊跨水山。举精神旗帜,东西再创;人文火把,陆海重穿。经贸开发,技科分享,互利双赢踏障关。琴声烈,透丝绸古调,瓷器新弦!”再次引发热点。
夏永奇有个最大的心愿,那就是毕生助推新韵理论和实践,争取诗坛和社会普遍认可,让更多的年轻一代用新韵写古词。
夏永奇抓住一切机会,在各种场合宣讲新韵古词,努力扩大新韵古词的影响。词疯博客成了夏永奇弘扬新韵古词的主战场,博友超过2000位,遍及31个省市区和港澳台,涉及30多个国家。
夏永奇对古词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名气也从白城走出吉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文艺报》、《艺术报》、《时代人物》、《吉林日报》及新华网、人民网、作家网、诗人网、解放军网等200多家媒体刊登永奇的词作及专访。永奇的作品被收录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诗人大辞典、美国世界名人录。
夏永奇不忘自己是土生土长的白城人。见证家乡的兴旺与发展,他写了500多首系列吟咏白城的词作。其中的代表作《沁园春·松嫩明珠—白城》堪称精品力作!
夏永奇,布衣襟抱“字字凝情,句句衔魂,卷卷涌潮”;他,作为中华词坛巨匠,以毕生的心血与无价的成就,为中国古词艺术的桂冠添上了一颗最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