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展望二十一世纪,生态是支撑一个地方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衡量百姓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刚刚闭幕的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生态白城”的战略部署,正是市委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切合白城实际,对生态建设这一关系白城振兴发展、关乎白城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进行谋划,其目的是促进白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融合互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而让生态发展的丰硕成果惠及民生。
白城生态建设的核心是水,突破口在于抓好“河湖连通”。国家将“河湖连通”工程列入“十三五”期间建设的国家重点项目加大扶持力度,省委将其作为西部生态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加快推进实施,这就要求我们以时不我待的强烈责任感,以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加快“河湖连通”工程建设步伐,全面推进河湖、森林、草原、湿地治理保护,使一个河湖互济、渔兴牧旺、草茂粮丰、碧水蓝天、人水和谐的美丽生态白城早日精彩呈现在世人面前。
建设生态白城,要求我们搞好统筹规划。要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加强生态系统的整体规划和立法保护,做好退耕还林、还湿、还草的详细规划,以及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整合生态资源,整体包装策划,积极申报争取政策项目,吸引民间资本投向生态领域。
建设生态白城,要求我们加强保护建设。要紧紧围绕构建吉林西部生态屏障,开展“造林还湿双百万”活动,三年造林100万亩、修复湿地100万亩,力争到2018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4%、湿地达到810万亩。2016年我们要积极申报“三北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项目,加大林地清收工作力度,推进向海、莫莫格生态移民工程,完成造林、还湿各35万亩;全力推进“河湖连通”工程,明年力争连通20个,三年完成连通任务;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恢复草原10万亩。
建设生态白城,要求我们促进融合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结合实施“河湖连通”、造林绿化、草原治理、湿地修复工程,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种养、中药材、林果等产业,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融合互促。
使命召唤,人民期盼。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力做好统筹规划、保护建设、融合发展三篇大文章,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生态与民生的共赢之路,用生态建设的丹青之笔描绘白城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