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统计局
“十二五”以来,全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全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匀速增长,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效益发生积极变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指标,成为白城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社会再生产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调控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2011年至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预计累计完成2622亿元,年均增速20.4%。五年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跨越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四个台阶,到2015年全市投资规模已接近700亿元。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全力推进,预计全年完成投资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投资规模是2011年的1.9倍,年均增长22.0%。
“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增速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全市投资力度的加大,投资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三次产业均得到长足发展,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2011年的6.11:66.44:23.09调整为2014年的13.77:50.99:35.23。
第一产业投资不断加大,2011年10月引嫩入白工程已全线通水。依托引嫩入白工程,白城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新增水田,新增全程灌溉旱田,增产粮食,同时还可恢复湿地生态,为白城带来一系列综合效益。2015年全市第一产业的投资达到117.64亿元,是2010年的4.04倍,年均增长38.2%。
第二产业的投资领域已从传统的纺织、汽配及食品制造业等拓展到风力发电行业及风机设备制造、石油、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2015年全市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04.45 亿元,同比增长9.96%。
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城市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进一步加大。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66.91亿元,是2010年投资额的1.02倍,年均增长15.13%。“十二五”时期,我市推进了现代化种养、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海绵城市工程等方面建设。60万平方米的鹤鸣湖,通过采用生态驳岸,种植水生植物极大地净化了水质,同时也加大了暴雨时滞蓄雨水的能力。从传统工业不断向新型工业转型、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各类物流园区、旅游景区、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的良好发展和社会公共部门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拉动了第三产业投资稳步较快增长。
三、非传统工业投资主导地位逐步巩固
“十二五”时期除煤炭、焦化、电力、冶金工业投资传统产业外,非传统工业投资增速较快。2011年,全市工业投资235.59亿元,比上年增长66.44%,其中非传统工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43.94%;2012年,全市工业投资27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非传统工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45.57%;2013年,全市工业投资294.81亿元,比上年增长9.15%,其中非传统工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43.12%;2014年,全市工业投资305.53亿元,比上年增长50.99%,其中非传统工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37.88%。同时,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等新型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28.32%、100.45%、60.35%、37.45%。非传统工业投资的不断壮大,必将为我市成功争先转型提供强大动力。
四、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十二五”时期,以给水及污水设施、电力生产及配送设施、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信息传输、公共设施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作为投资稳增长的一大着力点,全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扎实推进不仅直接拉动投资增长,而且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后劲。2011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49.68亿元,同比增长2.89%;2012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84.46亿元,同比增长70%;2013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95.24亿元,同比增长12.76%;2014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25.05亿元,同比增长31.29%;2015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92.51亿元,同比增长8.06%,投资额占全市投资额的比重为54.2%,超过二分之一。 其中洮南市河湖连通工程计划投资5.68亿元,2015年完成投资0.87亿元;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33.15亿元,同比增长430.33%,其中洮北长安机场建设计划投资6.07亿元,2015年完成投资1.71亿元;洮北区白阿铁路建设计划投资22.15亿元,2015年完成12.18亿元;镇赉嫩丹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投资21.00亿元,2015年完成投资13.32亿元。
五、民间投资活力增强
“十二五”时期,全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投资1265.41亿元,占全部投资总量的48.25%,五年民间投资额分别为181.81亿元、161.13亿元、152.06亿元、384.04亿元和386.37亿元,占当年投资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0.79%、34.5%、29.88%、64.09%和56.08%,民间投资涉及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并且在部分行业已占据主导地位。以民间投资为主创业的吉林雏鹰农牧有限公司、吉林绿能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白城融展交通物流投资有限公司、华电吉林大安风电场等大型现代企业开始进入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专业分工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385个,完成投资232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重点项目712个,完成投资2002亿元。2015年,全市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66个,完成投资509.09亿元,亿元以上项目196个,完成投资346.11亿元。3000万元以上及亿元以上项目个数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和3.6倍。
“十二五”时期,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2011年至2015年全市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84.8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03倍,年均增长22.6%。2011年至2015年全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累计172个,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年均增长6.96%。
“十二五”时期房地产投资完成情况
七、项目资金保障有力
我市在合理引导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的同时,创新方式,加大资金、土地等要素和行政服务保障力度,较好地支撑了投资稳定增长。2011-2015年,累计争取国家各类建设资金2564亿元,年均增长5.4%。国家预算内资金由2011年末的34.67亿元增加到2015年10月末的66.06亿元。自筹资金由2011年的242.93亿元增加到2015年10月末的506.89亿元,年均增长10.29%,其他资金来源由2011年的22.08亿元增加到2015年10月末的30.15亿元,年均增长6.43%。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由2011年末的181.82亿元增加到2015年10月末的433.08亿元,年均增长14.15%。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稳定在50%左右,形成了“国民共进”的投资格局,投资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我市重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灵活运用国家投资政策和市场机制,积极搭建各类融资平台,探索新的投融资模式,破解制约投资增长瓶颈,直接和间接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优势产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投入得到较好保障。把全面激活民间投资作为投资长期增长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拓宽领域、优化环境,保证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