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在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我们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2016年乃至于整个“十三五”期间,白城经济不仅要坚持项目招商、扩能改造“两个轮子一起转”,继续做大;更要坚持全力发展产业、优化发展环境,提高白城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着力做强。
推动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超常规发展,要把项目招商和扩能改造作为突破口。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项目意识,更好地发挥投资拉动的关键作用。立足资源禀赋和优势潜力,深度谋划储备一批投资超10亿元甚至超100亿元的大项目。大力开展全民招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盯住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龙头企业、国际国内500强企业。突出抓好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大的工业项目。同时,我们要围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大力支持骨干企业扩能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提高汽车配件、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的大产业、纳税超亿元的大企业。
推动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提质提效,要全力发展产业、优化发展环境。要重点做强“两大支柱产业”,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全产业链开发;积极发展能源产业,大力实施清洁能源项目,推进输变电工程建设,提高电力本地消纳能力,加快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要提升壮大“两大优势产业”,即提升装备制造业,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争取在智能装备研发生产上实现突破;壮大医药健康产业,进而将其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要积极培育“两大新兴产业”,即加快培育生态旅游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特色景观,带动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加快培育新兴物流产业,把物流业作为再造资源来培育和发展。同时,加快互联网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紧密融合,依托白城云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产业。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要坚持软硬“两个环境一起抓”,进一步理顺各开发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平台载体建设,落实扶持政策,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推行政务大厅全程代办制,在政策法律框架内,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只研究怎么能行,决不说不行;优化金融环境,搞好政银企对接,鼓励更多企业上市融资;各级干部要大胆与企业家交朋友,理直气壮地支持企业、服务项目;加强企业家团队建设,对贡献突出的给荣誉、给地位,努力营造亲商重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只有促进经济长足发展,才能满足群众过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更好地把握和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特点、新规律,提质提效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白城经济,努力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