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彤君
陈宝林在白城新闻界和文学艺术界非常活跃。他,二十几岁在家乡通榆县一个偏远的蒙古族乡,就创建了吉林省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歌舞队和乡级少数民族文学社;他,情系科尔沁草原,30余载笔耕不辍,发表文学作品、新闻稿件和图片几千篇(幅),在国家、省、市各类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
熟悉陈宝林的人都觉得他一路走来,学历不高但干工作的功夫却没少下,凭着勤奋和执着,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当你播下种子时,太阳都肯为你而照耀。
永远在路上的“新闻人”……
陈宝林给人的印象朴实憨厚,平易近人,无论是刚参加工作在通榆县包拉温都乡时,还是进入通榆县委机关工作,以及来到白城,他脑海里始终存在着如何为家乡、为这片土地、为所热爱的工作岗位付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以一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热情和笔触抒写出了党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从创建吉林省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歌舞队到组建全省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文学社;从一篇发表在《中国人口报》上的新闻到实现了白城市计生文章在国家级报纸刊发零的突破;连续6年在全省计生有奖征文比赛中获奖到获全省计生征文唯一的一等奖,陈宝林始终视宣传工作为常规工作的助力器,并将之用于每一项工作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组建于1982年的包拉温都乡少数民族歌舞队,在陈宝林的带领下如草原轻骑兵,踏遍了包拉温都乡及与之毗邻的内蒙古的40多个乡村,不但为文化刚刚复苏的边远乡村带来了欢声笑语,而且把党的富民政策传播到千家万户,这份精神食粮始终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当年歌舞队的老演员、蒙古族乌力格尔传承人梁海青说:“都过去30多年了,遇到当年看过我们演出的老乡,还能唠几句,当时那就是我们农民的‘春晚’。”
伴随着歌舞队演出一次次赢得的掌声,陈宝林又着手创办了全省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文学社,独具乡土民情的文学小报《杏花》带着墨香,走进了当地广大农牧民的家中。这份“地产”小报又带有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走出了通榆、走出了吉林,走向了全国各地,与全国20余个省、市文学社团和千余名文学爱好者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杏花》虽小,但是,时任省民委主任的金荣俊为其亲笔题词,时任省文化厅厅长的吴景春为其写序,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的邵华为其亲手题写贺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特批刊号。
陈宝林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区域文化发展的做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受到领导肯定和群众称赞。1992年他离开了故乡,调到县城工作。在他从事计生工作的8年间,先后发表各类新闻稿件2000余篇,有时一天就发表两三篇,最多时一年发表400余篇,成为全省计生宣传领军人物。他被省计生委和省人事厅记三等功,被通榆县委、县政府记大功两次。1999年,通榆县委破格提拔他为向海蒙古族乡党委副书记,陈宝林从此走上了乡镇领导岗位。面对闻名全国的AAAA级旅游区向海,这位蒙古族汉子满怀深情,深入村屯采访,先后写出了《向海村民的心声》《心系向海,情满鹤乡》《足迹深深印草原》等200多篇新闻稿及调研文章,体现了一个少数民族干部、业余新闻工作者对家乡的赤热情怀。
2002年,陈宝林从向海蒙古族乡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担任《鹤乡报》社长,成为了真正的新闻人。他每天采访、审稿、组版,撰写和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稿和新闻图片,并协调相关部门举办“仙鹤杯”、“党建杯”等征文大赛,深受读者欢迎,当年被白城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全市“十佳新闻工作者”。
永远怀着热爱家乡的情愫……
从1982年走上工作岗位时起,这个蒙古族豪爽汉子就认准了一条道,那就是坚持笔耕不辍,无论身处哪个工作岗位,都以一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充当着与百姓沟通的桥梁、与外界交流的纽带。他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新闻事业,筑就了勤者新闻梦。每当遇有好的新闻线索或题材,陈宝林都能第一时间获知并采访到位。有人说,陈宝林是一位编外的高产“记者”,30多年来,有记载的新闻稿几千篇(幅)。
陈宝林扎根基层、扎根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他把名不见经传的边塞乡村包拉温都写出了吉林。通过自己的一支笔,在《鹤乡报》上宣传通榆,宣传通榆最基层的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正是这些普通的通榆人用辛勤的汗水与劳动建设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他还亲自撰写全县的项目建设、牧业建设、旅游产业、效益农业等反映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的文章,为通榆的发展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走进白城,成为人力资源战线的宣传骨干。2007年,调到白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陈宝林主动与中国劳动保障报社取得联系,成立了《中国劳动保障报》白城记者站,组织了30多人的新闻宣传队伍,扎实有序地进行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闻宣传活动,营造了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氛围。2008年,白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报省劳动保障厅信息排名居全省第一位,上报市政府信息,在政府各部门排名第一位,陈宝林被评为全省劳务经济宣传先进个人。2011年,陈宝林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2011年,陈宝林调入白城医高专党办工作,主要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他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大力开展对外宣传报道的同时,还带动师生创办校报,并加入了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和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参加国家和省校报好新闻评比工作。组建了58人的校报师生记者团,校报由原来不定期改为半月一期,得到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广泛赞誉。而陈宝林却始终默默无闻地耕耘在文化宣传的路上。
永远做发光发热的宣传人……
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老通讯员,陈宝林深知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2011年11月,进入白城医高专的他,又开始了崭新的工作历程。
面对全新的工作、全新的岗位,陈宝林全然没有陌生感。几年来,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他始终觉得宣传工作异曲同工。他坚信,任何一项工作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就一定能完成好。
陈宝林正是以用心、用情、用力的执着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使学校的宣传工作走上了“快车道”。首先,他把反映师生精神面貌当成打开学校对外宣传工作新局面的敲门砖,来校的第一年就在省、市报纸上发稿100多篇(幅)。通过全面反映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不但加大了对学校的宣传力度,而且在学校各项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在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起到了推动作用。
陈宝林在不断拓展校园网络新闻空间的基础上,向国家及省教育网站和市政府网站上报信息并发表,仅2012年在中国就业网、吉林文明网等国家、省级网站上就发表信息200多条。在此基础上,陈宝林努力加强与各级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寻求学校与各类媒体的新闻对接点。学校先后邀请了《吉林日报》和《白城日报》以及省市电台、电视台资深记者来校采访,为学校改革、建设、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为不断提升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做出了积极努力。
2012年底,全国高校后勤系统信息宣传与理论研究工作年会在广西北海召开,白城医高专被授予全国高校后勤系统信息宣传先进单位,陈宝林荣获高校后勤系统信息宣传先进个人、全省教育系统上报信息先进个人,2014年还被《吉林日报》评为有突出贡献通讯员。
在吉林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30周年之际,由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长春理工大学承办的纪念研讨会上,省高校工委和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为陈宝林颁发了“优秀校报编辑部”、“资深校报编辑”、“优秀校报工作者”奖牌和奖状。
陈宝林,这位蒙古族汉子始终以自信和真诚行走在宣传这条路上,这自信和真诚一如他在宣传道路上的追求一样,没有过放弃,始终如一,没有过犹豫,始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