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峰
全年民生总支出26.5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5%,“十项民生工程”整体进展顺利;城镇登记失业率稳控在4%以内;“五项保险”参保率位于白城前列……2015年,一个个民生指标的可喜变化令人备感温暖。
近年来,大安市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加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生活质量有新改善,更多人的“幸福感”正由期盼慢慢成为现实。
民生投入只增不减,社保网络越织越密
附近有市人民医院、孩子上学有实验小学、新世纪广场近在咫尺,出门医疗、教育、商业配套齐全,进屋水、电、暖、燃气全部接入公共管网系统……今年55岁的市民马长山不禁感慨,住了多年危旧平房,没想到如今住进了舒适的新楼房。
出棚进楼、老有所居是老百姓的民生愿景之一。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该市棚户区改造44个地块,建设回迁楼16330套,面积120.46万平方米,总投资193705万元;集中统建廉租房2845套,面积14.2万平方米,总投资28400万元,累计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7914户,2161万元;总计投资2.35亿元,完成了164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翻开大安民生保障持续改善这本“大相册”,安居仅仅是其中的一页。“十二五”以来,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
5年来,社保覆盖面越来越大。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全面实现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更加规范,覆盖面日益增大。截至“十二五”期末,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到360元/月、2200元/年;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257.4元/月和人均667.37元/季,城乡低保家庭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
“真金白银”的投入,无疑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织密民生保障网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使 “十二五”民生“相册”中的笑脸越装越满。
让百姓享受更有保障、更为公平的生活
如何让百姓享受更有保障、更为公平的生活,拥有更有尊严、更为出彩的人生?人民幸福是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尺。
大安市坚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就业基本稳定、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在兜好底线、夯实根本之后,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幸福,从越来越鼓的腰包传递出来。
5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370元和18700元,均增长10%。幸福,从摆脱贫困的笑脸洋溢出来。
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人掉队
大安市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在农业、水利、养殖等方面加大投入实现12.26万农村人口脱贫。家住大安市大岗子乡靠山村的李春和是出了名的“穷有李”。可就在3年前,在市水利部门的帮扶下,给他免费打了农田井,铺设了摸下滴管,让他告别贫困,成立村里的腰缠万贯“李大款”。
幸福,从教育、医疗彰显出来
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公共财政教育支出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日益完善,自2011年以来,共争取国家和省各类项目资金近3亿元,改扩建中小学校舍近24万平方米,目前,全市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实现楼房化,农村中学全部建设成寄宿制学校,全市学校彻底消灭危房,校舍楼房化比例已达到70%以上,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中小学现代化教学水平已跃居全省前列;师资素质明显提升,高考成绩连续3年创新高,位居全市前列。
新农合制度逐渐完善。参合率连续保持在99.8%左右,5年累计参合人数达110.8万人,累计筹资3.7亿元,75万余人次受益,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达3.5亿元,有效缓解了该市参合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救助比例达到70%,符合条件救助率达到100%。资助符合条件对象参保参合政策有效落实。救助资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
一串串温暖人心的民生数字背后,是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幸福指数。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十三五”期间,大安将更加注重抓民生促和谐,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