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基因,使受教育者在文化血脉的滋养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成长?
首先,既要注重历史深度,又要突出民族精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固化的精神源泉。在“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的质问中,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的朴实哲理中,让受教育者理解“富强”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本诉求;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微言大义中,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张载)的旦旦信誓中,让受教育者深知千年以前民族先贤们积淀的民本土壤,成长着“天下为公”的民主理想;在“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管子》)的逆耳忠言中,在“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韩非子》)的治世警策中,让受教育者知道,“法治”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从来就是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言以蔽之,深邃浩渺的历史沧海,蕴含着无比丰厚的文化矿藏,只要我们推陈出新,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就一定会吸纳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其次,既要强调情感共鸣,更要追求心灵体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因此将传统文化基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在教学的方式上积极创新,以实现对受教育者情感的“软着陆”。一是要视受教育者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实施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情感式教学,“自由”“平等”“和谐”也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原则,让受教育者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放飞心灵、驰骋情怀,从而去“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二是要用鲜活的“案例”让核心价值形象化。“案例”是课堂教学中最鲜活的标本,教师应去历史的矿藏中采撷那些生动感人、熠熠生辉的案例标本,让受教育者眼光为之一亮,心灵为之震颤。谈到“敬业”,诸葛亮“自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能让受教育者去体会“敬业”和责任在诸葛亮那里是如何内化为神圣的使命;讲到“友善”,翻开浩如烟海的历史画卷,“友善”的暖流会扑面而来。老子“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天下观天下”的换位思考,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以德待人,“六尺巷”典故里邻里的和睦,这些故事,可以让受教育者感同身受,牢基固本。
再次,既要重视品格培养,更要强化行为引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到底,其落脚点必须落实到行动上。因此在融入传统文化优秀基因上,一是要注意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品样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苏武牧羊的坚忍与信仰,玄奘取经的执着与敬业,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志诚古训等,都可为广大青少年学习做人提供正能量的精神支持;二是要善始善终,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在中华民族绵厚博大的传统文化基因中,贵在行动,就像那“坎坎伐檀”声,不绝于耳。所以说,贵在行动,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的落脚点,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因此也是我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