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大安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望江楼,始建于1991年,楼高30米,共分5层,通体为白色,屹立于嫩江的左岸,掩映在枝繁叶茂的绿树丛中。
登楼远眺,嫩江湾美丽的风光尽收眼底。俯身下望,但见一江大水慢慢悠悠地流向远方。它那一泻千里、不舍昼夜的浩浩雄姿,给人们带来了多少遐想与沉思。
开阔的江面上渔船往来,汽笛声声;白帆点点,波光涟涟;江水渚地,江鸥盘旋。更有长桥飞架,天堑通途,油龙穿梭,给古老的湿地增添了万千气象,景象蔚为壮观。
每当旭日东升,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登高望远,无边的绿色让你目不暇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顿时让你心旷神怡。夕阳西下的时候,晚霞给江面上洒下万点金波,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更有水鸟在江面上歌唱,沐浴在夕阳晚照中,但见渔人撒网,钓者垂钩,爽气东来,雾气西走,微风拂面,让人流连忘返。
望江楼在嫩江湾湿地已经度过了20多载的雨雪风霜,它见证了大安市委、市政府在建设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从决策到规划、施工的全过程;见证了从老坎子到国家湿地公园的华丽转身。因此,望江楼应该是公园里一个地标性的建筑。
然而,楼因文而名,景借文而传,要打造名楼,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古往今来,遍布祖国的楼台殿阁何止千千万万,为什么黄鹤楼、岳阳楼、大观楼、滕王阁能够成为四大名楼,就是因为黄鹤楼有了崔颢的那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这首诗融美丽忧伤为一体,是精品中的精品。大诗人李白见了这首诗之后写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对面的“搁笔亭”,说的就是这个故事。由于这首诗杰出的艺术成就,才使黄鹤楼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气质,黄鹤楼因为这首诗而名扬天下。
名满天下的岳阳楼,满楼都刻有杜甫、孟浩然、柳宗元、张九龄、韩愈、刘禹锡、李贺、杜牧等名家的诗。而更名传千古的是范仲淹的那篇《岳阳楼记》,文中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建功立业。
昆明的大观楼在周围雄伟高大的建筑物里显得有些其貌不扬,然而也就是因为有了孙髯翁的那副180字的长联,而誉满神州大地。还有南昌的滕王阁,也是因为有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声鹊起、扬名天下的。
人类的记忆常常是文化的记忆,人类的历史也靠文化的链环得以衔接和延续。
这就是文化特有的魅力!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散文大家梁衡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命薄原来不如纸》,其文虽短,其意确长,现照录于此:
京西宾馆是专门开会议政的地方。会议大厅里挂着一幅《万里长城图》,上有张爱萍将军的题字:“极目长空万顷波,纵横点染势嵯峨。中华儿女雄今古,万里龙盘壮山河。”画的落款时间为1984年,到今年31年了。这个宾馆也已经不知经历了多少大大小小的人物。画的作者及张将军也都已作古。我每次去开会,都不由得要扫几眼这画。31年了,仍然是纸白墨黑,树绿花红,色泽不改。而我却两鬓渐白,抬头有纹,再环顾四周,旧朋渐少,新人如笋,物是人非,逝者如斯。顿觉人的生命原来是这样的娇嫩,这样地不耐岁月,竟不如墙上的一张纸。其实,这31年的宣纸还只能算纸中的婴儿。前些日子,报上说发现一幅晋代的字,距今已1700年。人的寿命往长里说,90年可以了吧,但也只有这张晋代字纸的十九分之一。呜呼,命薄原来不如纸。看来,人如要寿,只有把生命转换成墨痕,渗到纸纹里去。
纸墨之寿,永于金石。
望江楼现在挂的牌子是“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那么,要宣传什么?要教育什么?怎样使望江楼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地、记忆的传承地?我想就要挖掘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文化,这是一种绚丽的、多样的、丰富而生动的文化。那么,怎样才能把本土文化体现在望江楼上,我想就是大安市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春捺钵文化、将军之乡、作家之乡、体育之乡等等。可以用诗词、书画、摄影、绘画等来作为载体具体体现,还可以把曾在大安生活过的12位将军的成长历程作以介绍,搜集大安市作家们的作品作以展览等等。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给人们以视角与感官上的冲击,人们在享受、感悟、认知这种文化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理念上的升华,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这是一种生命的补给,是一种生命的召唤,知识的召唤,情感的召唤。人们登临望江楼,就有了精神上的收获。这样,望江楼虽然不能像四大名楼那样驰名中外,起码在大安人的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