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伦/文 张殿文/摄
一阵阵开心的欢笑声传递着孩子们的快乐,一曲曲优美的歌声唱出了孩子们的心愿,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寄托着孩子们的希望……在洮北区妇联创建的“儿童之家”,幸福的孩子们绽开了可爱的笑脸。洮北区妇联精心组织,探索创新,以满足儿童需求为导向,以整合资源服务为手段,积极创建“儿童之家”,并使之成为了孩子们学习、娱乐的“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2015年,洮北区妇联荣获全省儿童工作优胜奖。
科学规化,弘扬和谐之美
洮北区妇联抓住区委、区政府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之机,快速推进“儿童之家”创建工作。他们加大党建带妇建工作力度,坚持在活动、组织、制度、场所四方面下功夫,按照“一室多用、配套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积极协调资金,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党群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抢驻新建社区、村委会公共服务建设和挖掘闲置办公用地等方式争取“儿童之家”场所。为更好地发挥基层“儿童之家”功能,争取组织部门支持,加大社区妇女儿童经费保障力度,社区8000元/年、村3000元/年,在其本单位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中列支,专款专用,确保了“儿童之家”功能科学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活动常态化。在阵地建设上,他们按照“挂牌运作——逐步到位——完善提高——规范管理”的原则,指导“儿童之家”项目的建设,全力打造精品“儿童之家”。目前,先后投入资金8万余元,建立区级标准化村(社区)“儿童之家”17所,配备了室内外滑梯、电视、乐器、图书、积木、棋类、球类等各种益智类玩具和设施。同时,还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在德顺乡德顺村建立了全省首个“留守儿童之家”。除配备基础设施外,还具备舞蹈活动、手工制作、爱心书屋和心理咨询等多项服务功能,室内外活动场所面积达上千平方米,为儿童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学习和游戏环境。积极争取省妇联“移动儿童之家”援建项目,4所“移动儿童之家”设施已全部安装到位,并已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辖区儿童和群众。
精心组织,彰显服务之美
坚持“建好、管好、用好”三位一体原则,洮北区妇联制定下发了《推进村、社区“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儿童之家”在各街道和乡镇妇联组织指导下,制定“儿童之家”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儿童之家”工作档案,切实做到专人负责管理。以新华街道建设社区和明仁街道红叶社区“儿童之家”为示范点,实施典型带路,推动“儿童之家”标准化建设的规范化进程。“儿童之家”建设之初,得到辖区居民的欢迎,居民纷纷表示,孩子们在家门口有了游戏和学习的活动场所,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家长们也有了学习和交流先进家教理念的平台,极大地方便了辖区居民。现在,每天有近千名儿童活动在城乡各“儿童之家”,近2万名儿童受益。此外,“4点半课外托管班”每天为本辖区儿童准时开放;“亲子讲堂”开展亲子教育等特色实践活动;“读书家园”活动成为孩子们假期的乐园;“低碳生活”培养孩子简朴节约的习惯,提升节能环保意识;“手工制作DIY”帮助装扮美化家庭环境,提高孩子们动手能力。参与活动的家长们高兴地说,“儿童之家”环境舒适,设施齐全,管理到位,孩子们在这里增长了才能,又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既增进了亲子关系,也促进了家庭和谐。
探索创新,凸显敬业之美
实施“儿童之家”项目,重点在建,关键在用。洮北区妇联不断创新思维,依托“儿童之家”活动阵地,围绕“儿童之家”职能作用,不断丰富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全力打造基层妇联阵地建设新品牌。在原有社区妇联队伍网络基础上,积极挖掘人力资源,整合具有家庭教育、法律、心理疏导等专业技术专长的女大学生、中小学骨干教师、巾帼志愿者等成立管理队伍,形成妇干+志愿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深入社区和村屯“儿童之家”开展了《陪伴孩子度过高品质的小学六年》《0-6岁幼儿成长关键期及家庭教育策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等亲子讲座,通过亲子互动等形式,让家长们在轻松愉快的小组互动中学到了科学有效的家教理念。组织志愿者深入“儿童之家”开展各类活动26场次,参与儿童2000余人。与《城市晚报》开展“爱心玩具总动员”为贫困留守儿童捐赠玩具活动,与教育部门开展了“传递爱心,共同阅读”捐赠图书活动,2万余件玩具和8000余册图书,全部捐赠给有需求的贫困留守儿童和城乡“儿童之家”图书室。在洮北区德顺乡德顺村“留守儿童之家”,组织开展了庆“六一”点亮微心愿活动,帮助10名留守儿童实现了微心愿,全年累计帮扶资金达2万余元。这些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关爱儿童、重视儿童的社会氛围,使孩子们在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愉悦了身心、受到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