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诗意中国,诗歌回归“大众”生活
3D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7天票房达3.48亿元
中华家训·修身
路阳联手宁浩将拍《绣春刀·修罗战场》
望开“暗黑武侠电影”先河
古代楚国文物大展亮相云南省博物馆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6年3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意中国,诗歌回归“大众”生活

●史竞男 孙玺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许巍的新歌一经发布,便在“朋友圈”被集体刷屏。“诗和远方”,再次触动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诗歌,始终是人类追寻的可以自由安放灵魂的栖息地。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由“为你读诗”发起的第二届世界诗歌日音乐会3月20日在北京奏响,来自不同领域的数十位艺术家以多种艺术形式与诗歌对话,带大众感受诗歌的美好与力量。

“要用诗歌的力量关注当下,让诗歌回归社会才有意义。”活动发起人之一黄怒波如是说。在知名企业家的光环下,他还有另一种身份——诗人骆英。作为“世界诗歌运动”协调委员会13位委员之一,他还是一名用自己在商界的成功反哺诗歌的诗歌赞助人。

在2011年的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上,“世界诗歌运动”诞生。这一全球性的诗歌组织,包含了全球114个诗歌节、96个诗歌项目,以及来自各大洲131个国家的1178位诗人,以多元文化主义、多样性和包容性为核心,通过推动诗歌朗诵、诗歌教育,旨在促进和平、社会公正、人权和自然保护,用诗歌的力量来建构社会、关照生活。

两年后,“为你读诗”在中国掀起了一阵持续至今的读诗、听诗的热潮。它以每天“为你读一首诗歌”的方式,倡导一种摒弃浮躁与麻木、回归柔软与真挚的诗意生活方式。如今,“为你读诗”已拥有200万固定听众,播出1000多期读诗作品,累计传播5亿次,覆盖海内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你读诗’抓住了诗歌的社会性,让诗人和诗歌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让诗歌重新回到了大众的生活。”黄怒波说。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无用之用”的中国当代诗歌一度式微。黄怒波认为文学边缘化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与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有关,是物质满足与精神追求之间的碰撞。“对此我们不必悲观,物质发达到一定程度后,诗歌和文化就会回归,而且这种回归将会是长期的。“十几年前无论我走到哪里一说我是诗人就会引起哄堂大笑,而如今写诗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说起诗歌发展环境的改变,他感受深刻。

第二届世界诗歌日音乐会以“生态文学”为主题,更加关注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使诗歌审美更具普世化、社会化意义。“诗歌应该回到社会现场,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与现实脱节。”黄怒波说,雾霾、水污染等生态问题已成为当下社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和诗歌更应该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去关注他人、关注自然、关心人类共同命运。

改变已悄然发生。近年来新的传播模式为诗歌插上了翅膀,各种与诗歌有关的微信公号和APP纷纷涌现,俘获了大批粉丝。今天的诗歌,已不仅仅是诗人的个体创作,而是全民共享的盛宴。诗歌从“小众”回归了“大众”生活。

在“为你读诗”第581期,李彦宏朗读了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歌《当你老了》,点击量高达300多万次。“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一首诗歌的朗诵可能传播给几十万甚至数百万人听,这是任何一本诗集不可能做到的。”黄怒波认为,新的技术手段给诗歌和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让诗歌的发展如虎添翼。

“我们从来没有离文化盛世这么近过。”谈起中国诗歌的未来,黄怒波充满自信。

“人生路上,且行且诗。”诗歌批评家唐晓渡说,正常的诗歌生态就是让诗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内心需要。而如今,无论是出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或是想在喧嚣中寻觅平静,诗歌借助新媒体效应正在以新的姿态走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