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规模化养殖场,畜禽散养户因为设备、资金、技术等一系列限制因素,粪污处理一直是个难解之题。四川邛崃探索出的“异地循环”模式,将散养户、沼粪转运合作社、种植基地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有效衔接,并设立严格的监管机制,不仅使散养畜禽污染得到缓解,还促进了种养结合。
目前,采用种养结合模式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包括耕地与养殖场(户)就近配套、异地配套两种方式。耕地就近配套的,需要在养殖场铺设地下管道和修建蓄粪池,建立地下管网将畜禽养殖场经过处理生成的液态有机肥输送到周边;异地配套的,在田头、地头建用肥调节池,配套沼液运输槽灌车。
面对畜禽养殖污染的严峻形势,需要从生产、政策、培训和宣传等方面齐发力,促进畜禽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
第一,提高畜禽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政府应该提供技术培训、行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鼓励和引导养殖场(户)参与各种形式的产业组织,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基地等组织对农户生产行为的指导、监督和激励作用。通过产业组织规范畜禽废弃物处理方式,增强污染处理能力。
第二,完善治理补贴政策。在政策设计时要因时、因事、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畜牧业的特点和养殖场(户)的特征,进而影响养殖场(户)的生产行为,才能使政策更加有效、持久。
第三,加强清洁养殖技术培训和宣传。积极引导农户采用种养结合等废物资源化利用的畜禽污染物处理方式。加大对畜禽污染物危害以及清洁养殖益处的宣传力度,使农户充分认识到废物资源化利用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收入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树立清洁养殖和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典范,提高他们参与畜禽污染处理的积极性。加强对清洁养殖的技术培训,使畜禽养殖管理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同时可设立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免费提供经验交流服务,实现农户内部互帮互助以及与外部的信息共享。
(据《中国畜牧兽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