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仲吉祥
春节过后,我收到了老友赵国武所赠的《苍苔岁痕》一书。原本是出于友谊和尊重,我才戴着550度的老花镜去读它。可是一读便再也放不下了。因为我被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语言所吸引了。可以说这么多年来,由于年岁的关系,我很少一口气能把一本厚厚的书读完,但这次算是例外啦。
通读全篇后,我坐在那里沉思良久,总想说点什么,于是我便又翻开了已故著名作家张笑天所写的“总序”看了起来。他说:“梦和信的运用是赵国武长篇小说《苍苔岁痕》的一大创作特色,这是一部充满着正能量的情感小说,浓厚的生活气息耐人寻味,传统的中华美德和善良的人性构架了小说的主线。”我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深表信服。是呀!这真是一部充满着正能量的作品。无论从素材的选取、情节的展开,还是语言的运用都紧紧围绕突出正能量,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善良人性展开。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是当今现实社会里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经历了由贫穷、饥饿向温饱、富裕的转变,他们同样经历了读书、择业、结婚、养子、奋斗、立业的人生过程。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经历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污染,经历了非传统思想的侵蚀和挑战,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怎样确立这一代人的主流价值观、怎样弘扬人生为梦而奋斗的主流精神、怎样凸显时代的正能量和主旋律,这就是文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选择了出生在农村的女孩高三胖为主人公和典型人物,诠释了时代精神和圆梦过程。她有着童年的悲苦,有着被继母威逼而辍学和险些轻生的无奈,有打工妹生涯的饱经艰辛,有为照顾不能自理的王姥姥而舍弃国企工作的义举,有对嘴给王姥姥吸痰的善良人性,有在商场中叱咤风云的身影,也有后院起火的悲凉,更有爱子如虎的既得利益舍弃,并终于圆梦的坚韧和奋斗精神……在高三胖的身上集中了善良、勤劳、坚忍、包容等等劳动人民的几乎所有优秀传统美德。
作者一开篇便引用了两句古诗“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和“好事从来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统领全篇,紧紧抓住小说的主线。巧妙地把几百个小故事和精彩片段像抖包袱皮一样一环接一环地展现出来,从而展开了主人公高三胖的苦难多舛的青少年生活和穷则思变思想的萌生,继而展开了高三胖成年的奋斗与成功,展开了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各种思想的碰撞、矛盾、人生百态、世态炎凉,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较量,以凸显出主人公的勤劳、善良、淳朴、要强的典型而传统的中国妇女的形象和美德,揭示出中国那句古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千古道理,像一面镜子悬在众人面前,体现出作者鲜明的憎爱观、人生观、价值观。
善良和同情弱者是人性的本质,即使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它也是人性的主流,这在小说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农村的大姨、老组长夫妇,城里的李老师、孙厂长、王姥姥,食品厂的大姐和救命的商店老板……这些善良的人们不但救三胖于水火,也为高三胖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土壤和社会环境,耳濡目染地塑造了她善良的性格,所以作者高呼“商业、商品、市场经济,但这也有真情包括在内吧!……这就是‘身教胜于言教’吧,三胖从此更加爱帮助别人和同情弱者。”所以当高三胖贫穷时,她也能用自身的行动去帮助和关照别人,发达起来后,她更像这些人一样愿意助人。她帮助邻人甚至受骗后还帮人安葬老人、帮助村人治病、资助求学有困难的学生、做公益事业、赡养公婆,令人费解的是放弃前嫌而赡养从没把她当人的继母……在这些人和事上,高三胖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又传递着时代的温度。我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正能量吧!
小说是一门艺术,它要借助写作的艺术表达一种真实的情境和情感,以增强感染力,这是小说的生命。梦和信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作者却巧妙地将这两个事物融入于小说中,并把难于启齿的事、内心活动的事和难于当面表达的事通过梦和信说得清清楚楚,有效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性、趣味性、情感性,令故事的情节高潮迭起,增加可读性,引起人们的共鸣,调动人们的情感因素,让人融入故事的情节中,同悲同喜同愤怒,为小说的主格调和中心服务,这不愧为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方法。
说起梦,作品里也暗喻着一种精神层面的梦,这也是融入现实的巧妙吧!高三胖的人生有梦,她要脱离家庭的束缚,她想走出农村,她想报恩于她的亲人、恩人,她想摆脱贫穷,过上好日子,她要通过自己的奋斗、忍受、耐劳、智慧实现这些梦,并把她的理想和梦融入时代的发展中与时俱进,这就是她有梦、圆梦的原动力。但这些梦并不是一卢生虚幻的黄粱美梦,这是很现实的梦,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作品中没有大篇幅的政治说教和大道理,没有写超人的高瞻远瞩和时代精英的丰功伟绩,写的都是一些生活在最底层的极普通的小人物,却极富大众性和时代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融入中国人的梦、现实的梦吧。而且就是这些梦和信把一些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搅在了一起,把该发生和不该发生的事聚拢在一起,把现实的和虚无的梦巧妙地汇在一起,这是作者写作的一大创新和特色。
小说的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所以时代的语言最难把控。小说中的人物组成复杂,有农民、工人、商人、学生、教师、市民、流氓痞子和骗子……对话较多,但作者都处理得非常得当。农民说农村话,城里人说城里话,学生说学生话,教师说教育的话,流氓骗子说混话,商人说商话,老人说老话,年轻人和孩子各说属于自己年龄的话。而且孩子有孩子的幽默,大人有大人的幽默,痞子有痞子的幽默,同学间有同学的幽默……让人捧腹大笑,体味生活的真实况味,增加生活的情趣。所以能让人一看就有熟悉感、亲切感、信服感,每一个角色都似曾相识,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语言平实、通顺、流畅,一看其字几乎能闻其声。
小说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故事,叫人并不陌生,几乎高三胖走到哪里故事就讲到哪里,就会引发人们的热议和关注。这里有悲,挤压着人们的泪囊,让读者同落泪,引起同情;有恨,让人恨得咬牙切齿;有爱,让人同样感到温暖和温馨;有喜,让人喜上眉梢;有奇,让人展开不同结果的猜测。亦有各个层面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小心眼、小伎俩、小道消息、闲言碎语、无事生非、居心叵测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令人叫绝,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理,仿佛读者就生活在其中,以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小说是一门虚构的艺术,把生活中千奇百怪的故事都集中在主人公一个人身上,这需要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但展现的必须是一种现实,具有可信性、连续性、可读性,这就是艺术的魅力,由此选材尤为重要。纵观小说的30个章节,不但组织得非常严密,一环紧扣一环,水到渠成,而且每个故事都具有典型性、大众性,都紧紧围绕着主题展开,为一个中心服务,这是最难得的。这里有农村生活、城里生活,有商业活动、教育活动……林林总总,我们也从这里不难看出,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是这部小说写作的基础,这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创作是这部小说成功的关键。
婚姻、爱情、孩子这是小说的永远主题,小说中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现实婚姻、爱情以及归宿。有青梅竹马的婚姻,有同窗婚姻,有世俗的婚姻,有畸形的婚姻,有懵懂的婚姻,有明知不是伴儿事急且相随的婚姻,有见异思迁的婚姻,有幸福的婚姻,也有酿成悲剧的婚姻……有刻骨铭心的爱,有同床异梦的爱,有柴米夫妻的爱,有一厢情愿的爱……这真是婚姻、爱情、孩子的集萃小说,真是耐人寻味,从中吸取宝贵的启示和警示。这也许就是小说的功效和正能量吧!
现在我有时还沉浸在这部小说的意境中,这确实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说,一本大众的书,一本让人深思的书,一本回味无穷的书,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愿读者喜欢它,还是去读原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