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野村 摄影/报道
保护性耕作又称免耕播种法,是一项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为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使农民增产增收,洮北区农机技术推广站每到春天都要到各个乡镇场向农民宣传党的政策,讲解保护性耕作的重大深远意义,秋天再到保护性耕作示范户家里为农民分析保护性耕作技术带来的实惠。
今年从正月二十开始,洮北区农机技术推广站不仅组织本单位技术骨干,还根据农民的需要聘请了白城市农科院的水稻专家对辖区内农机合作社社员进行科学耕作巡回授课。目前已经在辖区的三合乡、洮儿河镇、金祥乡、洮北区达信康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宣传,农民们对保护性耕作可以增产增收有了新的认知。与传统的翻地、土壤裸露耕作相比,可蓄水保墒,能增加休闲期贮水量14%至15%,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5%至17%,每0.067公顷节水40至60立方米;增加土壤肥力,能提高土壤有机质0.3%左右。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它采取免耕、少耕及秸秆覆盖的方法,灭茬、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道耕种工序一次完成,收到明显的节本增效、蓄水保墒、抗旱节水效果,可有效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农时消耗,保护土壤环境。接受培训的农民了解到生态农业是为农民增加收入,保护农民生活环境的一个具体实在科学的做法,纷纷表示要在今年试行一下保护性耕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