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耀声 姚凤君
水稻恶苗病俗称徒长苗、公稻子,是由种子带菌传播的全株性病害。从苗期到抽穗期均有发生,尤以苗期发病严重,最为常见。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芽后不久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这是病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赤霉素和赤霉酸所引起的,一般比健株高出三分之一左右。植株瘦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株在插秧前后死亡。成株期一般在移栽后一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不定根,是其标志性病症。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病的主因,种子受伤,浸种不彻底,苗弱是染病的主要条件,据此,防治恶苗病首先要从种子消毒抓起。这是最省工、省钱、有效的措施。
水稻恶苗病具体防治方法,一是药剂浸种:用25%咪鲜胺(施保克、使百克)3000—4000倍液浸种,浸好后清水洗种催芽。或用10%二硫氰基甲烷(浸种灵)4000倍液浸种。浸种时适量加入芸苔素内酯,可促进发芽生根,苗齐苗壮。浸种药液要漫过种子10厘米左右。浸种时间根据温度而定,水温11—12℃,浸6—7天,浸种时要勤翻动,以防缺氧造成沤种。种子浸好的标志是,稻壳颜色变深,稻粒呈半透明状,易掐断,手碾成粉状,无生心。
二是种子包衣:可用2.5%咯菌睛(适乐时)或6.25%精甲·咯菌睛(亮盾)包衣。干种子包衣后浸种、浸种后包衣再催芽、催芽后包衣,三种方法采取哪种都可以。干种子包衣的具体方法是:用100毫升适乐时加水550毫升,充分混匀,倒在32.5—35公斤干种子上,搅拌至均匀着色,阴干后浸种,浸种时一浸到底,不换水。浸种后按常规办法催芽。或用亮盾100毫升,兑水0.75—1公斤,包30—40公斤种子。让种子着色均匀,阴干后装入编织袋,放在10℃以上环境下,1—2天后浸种。浸种后包衣和催芽后包衣可按说明书操作。
水稻移栽到本田以后,如发现病株可喷淋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95%恶霉灵(绿亨1号)3000倍液、3%恶霉·甲霜水剂700倍液。不论是在苗床还是在本田发现恶苗病病株,都要及时拔出,以免病株枯死后,茎秆上产生的病菌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侵入稻粒,成为下一年侵染来源。
(作者单位:白城市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