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薄秀芳 文/摄
闹市之中存静隅,万顷葱郁植心中。这是记者对久闻大名却未曾谋面,素有国内仕女人物画作第一奇人之称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分会会员、吉林省北国书画社理事、白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中杰的归纳。2月27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举办的“红色信仰 经典永恒”书画展中,王中杰有50余幅作品参展,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其应中共中央办公厅之约即将出版的《卡尔·马克思画传》,创下了用中国画绘画形式体现西方历史人物系列作品题材第一人。靠自学成材的王中杰一路走来,与国画可谓是奇缘深厚。3月12日,记者走进了王中杰的画室。
寒门俊才艺惊人
在王中杰简朴画室的东墙上,一幅伟人马克思画像的半成品占据了整面墙。王中杰告诉记者,这是《卡尔·马克思画传》的收官之作。
1958年,王中杰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的一个铁路职工家庭。在8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五,男孩子中排行老三。在其姨夫的影响下,两位哥哥自小学画。年仅7岁的王中杰,竟能放弃与同伴儿的玩耍,心甘情愿为哥哥拿画笔、递颜料,以解自己对绘画爱好的渴望。从那时起,王中杰就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两个哥哥依次跟姨夫学绘画,家中经济拮据,一套画具大哥用完二哥用,而二哥画时他只能看着,在耳濡目染下王中杰已然对绘画痴迷,二哥参军走后,他顺理成章地接过了那套画笔,开启了学画之旅。许是兴趣与天赋的最佳组合,王中杰的绘画从起步就以突飞猛进的态势展开。
因为画得好,小学二年级,王中杰就被学校的大队辅导老师招到了宣传队;三四年级,已经开始独立设计校报和宣传队的舞台设计;到初中时,已成为学校宣传栏美术设计的核心人物了。
除了绘画,王中杰还有着极高的文艺天赋,嗓音极好、乐感极强的他,经常代表学校出去参加各种大型文艺汇演,并以一首《大红枣》唱出了名气。而他要成为歌唱家的梦想,在高二时却因身高的局限而破灭。从此,王中杰专攻绘画。那时,买不起画笔、画纸,就靠给铁路俱乐部画电影海报来换取颜料和纸张。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有可能成为他创作的素材,如饥似渴的坚持自学、临摹历史名家作品及不凡的天分,令他的绘画水平提高极快。生活中的点滴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经常与有共同兴趣的小伙伴们在一起进行创作学习,同时相互影响,并在当地小有名气。绘画俨然已经成了王中杰生活的重要部分。
因母亲早逝,1978年高中毕业在家边照顾弟弟妹妹、边坚持绘画创作的王中杰赶上了上山下乡的末班车,成为辽源市宴平公社一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由于王中杰绘画出众,年底被部队招为特长兵,开始了他12年的军旅生涯。
一路走来皆风景
王中杰一到部队便在新兵中脱颖而出,先被分到内蒙古阿鲁科沁旗沈阳军区守备六师十七团当放映员,很快被选到团政治处担任宣传员。因为在绘画方面的优势,他设计的幻灯片在全军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更坚定了他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在军队特定环境中的摔打、调适和磨合,让他的作品逐步走向了成熟、深刻和丰富。他先后有多幅作品在《解放军报》《前进报》等报刊上陆续发表。部队领导也因为他的执着和为部队获得的荣誉,而倍加受到重视,把他从团里调到师里。1983年,调入沈阳军区白城守备区从事宣传工作,1985年守备区解散,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一医院负责宣传工作。
在老战友朱宝臣的眼中,王中杰是仅凭一支画笔,从部队画到地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绘画水平。他为人低调,令人敬佩。
1989年,王中杰转业到白城供电公司宣传部工作后,曾在办公室、专业部室都工作过,最后到宣传部,担任了当时《白城电业报》的美术编辑。王中杰非常感慨地表示,无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他都得到了领导对自己的关心。在电业公司这么多年,单位从领导到同事对自己的创作极为支持,每想到此,内心都充满感激之情。感动之余,惟有加倍努力工作、画出精品才无愧于大家的厚爱。正是如此感性及其丰富的人生阅历,让王中杰的作品越来越呈现出雅逸脱俗之风,得到了国内、国际国画名家和相关机构的关注。
2000年,王中杰应韩国汉城书画社馆的邀请赴韩国多地举办美术作品联展,其作品征服了韩国各界国画爱好者和收藏家,作品被抢购一空。王中杰画的“仕女图”不拘泥于传统的仕女画法,将泼墨和工笔大胆结合,达到了内柔外刚、美而不俗的境界,体现了他对继承与创新的独到理解,传统中带有现代气质,着重刻画面目表情及精神世界,画中的仕女也就无比活泛而有气息。2007年,王中杰的作品《春娃》获国家电网公司首届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二等奖。在北京领奖时,中国美术馆研究员著名国画家赵俊生对他的作品赞赏有加,评价他的画:风格独特、创意新颖、笔墨功夫扎实。
画牵姻缘成佳偶
多年来,王中杰有多幅作品在国内、国际获奖,被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书画爱好人士收藏。1993年,《踏雪寻梅》获全国电力系统书画展一等奖;1996年,《渴求》获世界和平友好国际书画艺术展金奖,对此,《吉林日报》还作了专题报道;2002年,《春娃》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2004年,《花鸟(四条屏)》获首届全国“电力杯”书画展二等奖。
绘画不仅是王中杰的挚爱,更是他的幸运纽带。1981年,王中杰回家探亲,实则是应父亲按排回去相对象。王中杰自17岁母亲病逝后,非常体谅父亲的不易,也想早日成家,减少父亲的牵挂。但相过几次亲后,均没有中意的人。这时,王中杰跟父亲说自己要出去探望个忘年交,于是踏上了开往内蒙古宝康的火车。
王中杰的这位忘年交是在高中毕业那年结识的。当时,闲置在家的他被朋友拉去宝康推销单位产品,对方单位负责接待的老供销员,热心地将俩人安置于家中。王中杰当时是画笔不离身,不免有人前来求画。王中杰就开画了,一住就是40多天。老供销员十分欣赏王中杰的画技,而其女儿与王中杰处得又如同兄妹一般,之后常与参军的王中杰通信联系。此次前去探望,王中杰只是想出来探友散散心,然后就回部队。令他没想到的是,一到那儿,老供销员就决定将女儿嫁给他。老人说,你有了这画画的技能,我就不怕姑娘和你受苦了,当下就拍定了婚期,新房和家具都是岳父给准备的。
介绍到这里,王中杰笑着说:“其实,之前我俩真没有在信里谈及关于爱情的话题,只是很谈得来,没有距离感。经老人这么一拍板,我俩也就同意了。没想到绘画竟然能让我聚个好媳妇。”不过,在刚结婚那几年,由于妻子的工作原因,俩人处于分居状态。直至他转业到地方,一家人才算团聚了。而两个女儿都是妻子一个人带大的,并且全力支持他国画创作,从无怨言,这令他对妻子深怀感激。
笔墨丹青悟人生
匆匆岁月数十载,独独沉醉于画中。许是太痴迷于绘画那种意境,王中杰在近10年中已极少涉足评选及社会活动,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绘画创作中。就这样,他的生活中少了诸多纷扰,多了无限恬淡儒雅,岁月如此静好,王中杰乐在其中,精品不断。
正如我市书法家刘巷东给王中杰撰写的嵌名联:“中得心源出妙品,循师道法做英杰”,是对他生动的写照。而在王中杰参展归来,极力回避各种邀请和宣传,低调做人,刘巷东又兴笔为他写到:“甘做孺牛恒远志,乃成辉业放平心”,这又是对王中杰品格的真实表述。
3年前,王中杰到北京探亲,与友人相聚时谈及关于伟人画册的事情。王中杰回到白城就开始试画马克思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
提及参加“红色信仰 经典永恒”书画展,王中杰摆摆手说,这只是实现了自己渴望在北京举办画展的愿望而已。“我们常见的马克思图集大多是以油画、版画、素描的绘画形式来表现,有的也用图片形式表现,我尝试了用中国画技法来画,这样做的同行不是很多。用中国画技法表现西方题材和人物难度相当大,很有挑战性。”王中杰说,马克思深凹的眼睛、浓密的大胡子和满头的卷发以及他通常的衣着,用国画的写意技法来表现是很难把握的。为了使人物更加灵动准确,增强表现力,王中杰在创作中融合了西画技巧和创新。王中杰通过主办方提供文献资料,还在网络上查阅收集了大量相关史料和记录,就连马克思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使用的油灯、打印机是什么样子都要一点点找出来,搭配到画作里,让场景和道具尽可能符合历史原貌。
“两年多的时间,我的画笔一直跟着马克思的人生轨迹在走,从儿时到过世,试图用自己的画笔还原关于这位伟人的每个重要历史瞬间。”王中杰说。而即将出版的《卡尔·马克思画传》就实现了这个理想目标。王中杰看重的是自己作品在多年后的历史价值,那才是他所追求的。能成为历史的才有份量,这也是他喜欢收藏文物的原因。
王中杰喜欢静静的作画,或手托清代烟壶边吸边欣赏,思绪浸润在画中常将他带入某段特定的历史之中。他说那种淡然、飘逸之感,有种说不出的超脱,令人备感受用。
人如其画,画如其人,这句话用在王中杰身上最恰当不过。儒雅不失幽默的品性,低调自律的为人之道,是其真实的写照;底蕴厚重、意境幽远、静动相宜是其画作的生动说明。有一种智慧叫低调,有一种力量叫自信,有一种心态叫放下,有一种领悟叫自在……王中杰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