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彤君
白城中心医院骨科经过近40年的发展,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凝聚着骨科集体几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尤其在新院整体迁建后不到两年的时间,这支有着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的团队又一次跨越式快速发展,以高超的医护技能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
精益求精品
有着30多年骨科临床经验的岳库主任始终致力于提高团队技术水平,在疾病治疗上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他说:“医生技术的娴熟程度和抢救时间决定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在他的带领下,骨科团队迅速成长,技术水平飞跃发展。全科14名医生在全面掌握骨科常规技术的同时,分组攻坚,各有所长,在学科建设中成果显著。
多年来,包括关节外科、脊柱外科、手显微外科、创伤骨科、血管外科等在内的多个亚专科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在技术上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其中人工肩关节置换、断指(肢)再植、高位颈间盘突出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颈椎后路侧块螺钉治疗颈椎失稳症、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手术在我市均是首例开展,有30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我市骨科技术空白。
患者韩老今年84岁,是一位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在那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韩老身上七处枪眼没有让他倒下,可是今天无名的腰痛却击倒了刚毅的老人。经入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胸12椎体压缩性骨折,面对这样一位高龄老人,骨科的医护人员高度重视,科学施治,他们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微创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为老人做了手术,术后老人腰部疼痛的症状消失了,吃得好睡得香,次日就出院回家了。
白城中心医院骨科已熟练应用微创技术实施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半月板缝合术等,使原本应用传统手术模式要卧床近2个月的患者,术后第二天就可以离床活动,伤口从8-10厘米最小可缩小到3毫米。
敬业为职守
对于白城中心医院骨科团队来说,治病救人、爱岗敬业是一名从医者的职业操守。他们在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始终带着问题学习,积极提高业务水准。
32岁的李老师是曾在比赛中获得羽毛球女子单打冠军,长期活跃在省内外运动赛场上。2016年3月,她在一次比赛做腾空跃起动作时突然跌倒,左膝疼痛、肿胀剧烈,外观畸形,不能行走,随后被送到白城中心医院骨科进行救治。经检查确诊为左膝前交叉韧带断裂及内侧副韧带损伤、半月板受伤。在王晓明医生的带领下,她成功接受了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微创刀口,经过术后恢复,现已活动自如,不久的将来她又可以继续活跃在运动场上。
面对疑难杂症,骨科的医护人员从不畏惧,知难而上,开拓创新。患者老姜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病例,刚四十出头的他不幸患上了胫骨骨髓炎,膝盖下边的创口因为炎症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不断的流着脓血,并且伴随着疼痛,创口深可见骨,经久不愈。5年来,四处寻医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当他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白城中心医院骨科后,经过伤口扩创手术、骨水泥填充术、皮瓣转移手术,终于迎来了康复。给医务人员赠送锦旗时,老姜激动地说:“再多的锦旗也表达不了我的感激之情。”因慢性骨髓炎的特殊性,治疗对医生和病人来说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高超技术的同时更需要耐心和细心。病例治愈的成功使患者重新创造了自己的社会价值,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对骨科团队的医生们来说,对个别患者的治疗,有时断断续续需要一年。如骨盆复杂骨折手术,一般七八个小时才能完成。骨科的医生们为了与死神与病痛抢夺时间,他们拼医术、拼体力、拼耐力,最终赢得了胜利。
大爱慰患心
在骨科,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都视病人为亲人,让患者把医院当成第二个家。医护关系密不可分,许多时候,医生在手术室里操作,病房管理就全部落在了护理人员的身上。护士不但承担更多的责任、还需付出更多的爱心,她们坚守在自己的护理岗位上,量血压、测体温、送药、打针、密切关注病人术后病情一丝一毫的变化。
患者王大姐是个单亲妈妈,孩子在长春上大学,2015年5月,她因患有下肢静脉血栓来到白城中心医院骨科就诊。刚到医院时病情非常严重的她只能卧床,身边一个能照顾她的人都没有。了解到这个情况,护士长首先向她伸出了援手,帮她打饭、扶她上厕所。护士长的做法带动着科室护士们在患者遇到困难时都能主动帮助。
在骨科,待患如亲、奉献爱心的故事不胜枚举。2015年10月3日,青山镇农民老张在收玉米的路上不幸发生车祸,被急救车送到了白城中心医院,经抢救脱离了危险。老张一身泥水、血水,由于家属还没赶到医院,护士们第一时间给他清理干净。事后,老张的家属专门到护理站感谢护士们。
如今,白城中心医院骨科团队拥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3名,其中硕士研究生6名。他们的技术水平已经和省级医院保持同步,部分专业技术达到国家级水平,在我市处于领先地位,但他们为了患者早日康复仍在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