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秦始皇首立“皇帝”名号以来,“皇帝”一词一直是最高统治者尊贵的称号。每当开国君主“正位建号”或其后裔承袭帝位时,都要举行隆重的“上尊号”仪式,以表示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皇帝。另外,皇帝也要给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尊奉正式的称号:“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这些也称为尊号。
到了唐朝武则天时,尊号又有了新的含义,在“皇帝”这一称号前再加歌功颂德、神化皇权的美称,如武则天的尊号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尊号一般是在皇帝生前就由臣下奉上的。
皇帝死后,其后世子孙和公卿大臣要为他追立两个正式称号:一是庙号,一是谥号。庙号与封建宗法祭祀制度联系在一起。帝王死后,其后世子孙要根据他在皇族宗亲中的世系,将他的灵牌奉入祖庙祭祀,并追尊他为某祖或某宗,以确认和显扬他在皇族宗亲中的地位。他被后嗣子孙所追尊的某祖、某宗,就是他的庙号。一般来说,开国帝王多称“祖”,之后,承袭帝位的列代皇帝皆称“宗”。
谥号是皇帝死后,大臣们为评价帝王一生的德行和功业而拟定的一种称号,可根据需要不断予以增加。唐朝以前的皇帝,谥号多为一、二字,简明易称,所以人们习惯于称呼他们的谥号,如汉武帝、汉明帝等。唐宋以后,由于谥号越拉越长,不便称呼,故后人对唐宋至明清的皇帝,改以庙号来称呼。
帝王的庙号,始于商代,而谥号则始于西周。之后,庙号和谥号为历代所沿袭,直至清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