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 姚凤君
1、顶凌耙地。对秋翻的耕地,当土壤表层夜冻昼融的时候,地表化2-3厘米时,就要顶凌对秋翻地进行春耙,或者春翻地,耙耢结合。采取这项措施,可以做到碎土、松土、平土,形成上虚下实的土壤耕层,以利保墒播种。正如群众说的,“顶凌耙地,保住元气”“开冻耙一遍,到老不觉旱”。耙、压、耢,采用机械与畜力相结合的方法,加快耙、压、耢速度,抢时间,争主动,防止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2、顶凌镇压。播前、播后镇压是北方干旱地区广大农民与干旱斗争的一项行之有效蓄水、保墒措施。它对抗春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入冬以后,土壤由上到下逐渐结冻,受土壤温度、温差梯度的影响,下层水分不断向上移动,使表层土壤水分增加。据测定,平整、肥沃的耕地,大约可增加2%-3%的水分。这是春季保墒的主要对象,也是种子发芽、出苗的水分来源。凡是秋翻或春翻的土壤,都要在天气较暖的时候,大约惊蛰前后进行镇压保墒。经过镇压的土壤,形成两硬夹一酥的土层,打碎坷垃,表层细碎,压后轻耢一遍,形成上虚下实土层,防止水分蒸发。
3、培肥地力,以肥调水。干旱地区土壤储水能力低,抗旱能力差,根本原因是土地瘠薄,蓄水保墒能力差。就是常说的“旱地多薄”“薄地多旱”“旱薄相连”。所以,干旱地区在农耕操作上,要着眼于“水”,立足于“肥”,水肥相依,以肥调水,培肥地力。
增施有机肥料,作物营养充足,水的利用更经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它的稳定性、吸水性、保水性、供水能力,高于瘠薄的土壤,具有调节水分的作用。所以说,“以肥调水”是干旱地区抗旱保墒的重要措施。
第一,因为增施有机肥料改良了土壤结构,使土壤紧密度变小,土质疏松,容重变小,孔隙度增大,形成团粒,能把天上的降水,地表的径流水,全都储存起来。吸附在团粒内部的毛管水,不易上升,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所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达到了以肥调水的目的。据干旱地区多年的实践,亩施万斤有机肥,比瘠薄地2米土层内水分多30立方米。相当于44毫米的降水量,也相当于浇一次水的灌水量。
第二,因为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抗旱保墒能力。土壤肥力充足,作物根系就多壮,增强了根系的吸水能力,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据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多肥的玉米地,比一般肥力的玉米地,从3米土层内多60毫米的水,约等于一般玉米地生育期内耗水量的四分之一。可见以肥调水是一项省费、节约,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措施。
各种土壤耕作方法蓄水保墒措施,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起到调节水、肥、气、热的作用,是个科学用地养地的过程。过分的用地,就会导致地力衰退。所以,科学的、适时的、应对性的土壤耕作,实施用养结合的耕作措施,才能有效抗旱保墒。所以,要在配方施用化肥的基础上,大量的、年复一年的施用各种有机肥料。大搞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残茬覆盖等,蓄水、保墒,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措施,就在干旱地区创造出“水路”和“旱路”相结合的有机旱作与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白城市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