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又是一片黄沙,和16年前一模一样,这是一个新的治理区,一个新的起点。16年前,万晓白还是一名大三学生,父亲在科尔沁的治沙事业刚刚起步,她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治沙工作来。
 2000年,万晓白的父亲万平在通榆县同发牧场西南承包了一块100公顷的荒地,他立志要将这块被当地人叫做“火沙坨子”的流动沙丘,不惜一切代价变绿。2000——2002年,治沙是个慢工程,举步维艰。万晓白跟着父亲,把大学的假期全部贡献给沙地,但是仍然遭遇了种种困境:种下去的杨树因为缺水被旱死;新长的小草因为盗牧被啃光;带枪的猎人循着痕迹盗猎回归的小动物;一场风沙把即将收获的糜子全部扫落在地……为了这份事业,在毕业后,万晓白没有立即找工作,而是在沙地里继续做志愿者。
 2003年,沙地初绿,父亲将万晓白赶出了沙地,要她去过“正常人”的生活。之后的3年里,万晓白在江南水乡宁波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但是,遥远东北沙地里的父亲和那块小小的草原,仍是她的牵挂和思念。
 2005年年底,万晓白毅然带着全家回到通榆,回到父亲身边,全职投身环保公益事业,继续进行科尔沁沙地的生态修复工作。
 2006年,沙地回归草原的生态修复工作生态和社会效益显现,当初光秃秃的“火沙坨子”已经变成一片青青草原,植被覆盖率达95%,野生动植物达300余种。恢复的草原,不但阻止了流沙向东移动,危及毗邻的村庄和耕地,而且为这里带来了充沛的降水,村子居民的年均收入高出其他地区30%。
 与此同时,起初父女家庭式的治沙工作,也已经发展成为由来自全国近万名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共同奋斗。于是,万晓白在通榆县民政局申请注册成立了吉林省西部第一家民间治沙社会团体——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万晓白担任协会秘书长,负责协会生态修复、可持续农业探索及环境教育。
 一晃儿10年,万晓白带领志愿者团队,以恢复本土原生植被为主,谨慎引进外来物种为辅,恢复科尔沁沙地100公顷,依靠沙地原有“基因池”,实现生物多样性。随着沙地植物的重生,草原野生动植物大量回归,其中包括田鼠、刺猬、狐狸、獾子、黄鼠狼、水蛇、鹌鹑、野鸡、猫头鹰等310余种。保持现有植被水平,阻止流沙向东移动,保护毗邻优质耕地300公顷,2个村,200户村民不被流沙侵蚀。栽种成活防风用杨树3万棵,保护恢复野生杠柳20公顷;示范区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65700吨,创造生态价值约650万元。工作区域约300平方公里,促进了科尔沁沙地东南部边缘地区吉林、内蒙古两省区科尔沁沙地环境保护工作。
 她在科尔沁沙地及向海湿地推动有机谷物种植项目,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采用“1:10”种植模式,选取1公顷优质耕地进行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地附加值,取代10公顷滥垦耕地的广种薄收,释放10公顷草原,使其休养生息,增加了农民收入、扩大了草原面积、保护了优质耕地、节约了地下水、提高了碳汇值、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空间。通过沙地、湿地体验,农耕亲子活动,将种植者与消费者联系起来,用网络众筹的方式为科尔沁的生态修复工作筹款,引入社会企业运作方式,根据沙地(草原)水土资源状况,实现示范区内部粮食作物-饲料-禽业-肥料-经济作物的良性循环。给沙区经济环境共发展提供可循模式,为科尔沁沙地更多规模的治理积极造血。2015年7月,她在参加意大利举行的世界社企大会时,向全世界发出中国基层青年的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实践工作的声音。
 推进环境保护教育,协助编著环保教材读本2套,自费带领学生对科尔沁荒漠化土地及优良向海湿地进行实地体验,每年平均接待校园环保教育中学生100人次。组织全国近100所高校的大学生沙地实践活动20次,中美高中生夏令营4次,参与人数3000余人。工作成果的书面材料在中韩荒漠化问题国际论坛会议和荒漠化控制科学技术国际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万晓白扎根沙地,在沙地中集合志愿者,遵循自然规律,从传统文化、爱国爱家、食品安全入手,解决生态脆弱区人境矛盾,建成稳定的草原生态示范区,并以此为模板,协同沙区年轻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扩大沙地回归草原的规模,用志愿服务的形式,践行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可行的生态修复之路,助力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至今,万晓白先后获得“中国公益慈善人才”,“中国首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二届“吉林好青年”,第九届“中华宝钢环境奖”等多项荣誉。
 今天,又一块新的治理区就在眼前,虽然满眼黄沙,但是一幅崭新的绿色画卷已经在远方展开,奋斗才能赢得未来!万晓白和志愿者们信心满满,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