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界搞活动总是离不开展览,并且早已成为常态化。从官方到地方,从群体到个体,每年都在“你方唱罢我登场”般的频繁举办。这无论从活跃群众文艺生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培养和造就书画人才等方面,都是大受欢迎和非常必要的。
然而,这类活动开展多了,便会从中发现些什么,比如每举办一次展览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经费作支撑,规模越大,耗资越多,而耗资的方向又很明确,主要是作品装裱。仅这一个问题,对于那些条件欠佳的地方或单位,会给主办者带来或多或少的压力,有时甚至为此而苦于奔波。
所以,为了相对减小这种压力,少些奔波多些快乐,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调整一下思路来考量这个问题,也许能做到既达目的,又可节约经费,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最好不花钱也办事岂不妙哉!如此,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明了书画展览的实质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借助一定场合,把大家创作的书画作品加以展示,说到底就是让大伙看作品。看作品看什么?无非是观赏作品的内容、意境和功力。作品功力的深浅,水平的高低,其决定性因素绝不是靠装裱、靠排场、靠展厅出效果的。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靠的是什么,是装饰装裱吗,自然不是。所以说,既然展览从形式上讲就是供人现场观看作品,那为何不把作品直接的交给大伙看,却偏要粉饰一番呢?其实一般性的书画展览无需非要去装裱,挂单片子不是很好吗?书画作品讲究的是创作上的笔法墨法和章法,未经装裱的作品并不影响对其观赏和品评。一件气韵生动的高水平作品决不是靠装饰装裱得来的,另外人们在收藏中国书画作品时,往往未经装裱的作品更便于保管、存放和携带,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不能把书画作品的装裱看成是浪费,但终是需要花钱的事,需要花钱又没有钱,那就只有“大眼瞪小眼”的面面相觑?况且说句实在话,除了那些带“国”字头的经过千挑万选的作品属于精品之外,一些基层搞的一般性或曰常态性的展览,其中相当多的作品水平不是很高,把这些作品花钱进行装裱说是一种浪费也不为过。再现实一点讲,我们看到很多展览活动,其准备工作动辄几个月甚至半年,钱没少花,功没少搭,开幕时倒是很隆重,可是观展的人也只是上午跟着“隆重”一把,下午也许就没几个人去看了。如果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形容办展,反而成为了一种讽刺。如果,我们通过转变观念,办展览不“贪大求洋”,不讲究排场,坚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因钱制宜搞活动的话,那么这类展览立马变得轻松起来,说办就能操办,不受条件所限,一年之中想办多少次都随心所欲,特别是为了总结或研讨地域书风、画风,互相交流,扩大信息,随时随地就可以办个作品观摩展览,书协、美协组织一个通知下去,作品很快上来,找个空房,拉几条绳子,挂上作品就开幕了,多么痛快淋漓的一件事,方方面面都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当然,对于那些国家级或带“届”字头或一年一度所谓“大展”,讲点排场,搞些装饰也是情理之中,则可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