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张广志 徐海洋 马晶)近年来,镇赉县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中心工作、最大的民生工程,深入研究部署,精准识贫,精准施策,全力包保帮扶,坚决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一年巩固”的目标。
狠抓精准识贫,夯实脱贫基础。一是精准识贫定贫。坚持严把“三关”,用最严格的标准和办法识别贫困。严把程序关,严格实行“五步工作法”,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评议。严把检查关,认真开展“回头看”,组建4个精准识别督查组,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抽样检查,组织易村交叉审核互检。严把标准关,坚持“十二进、六不进”,卡死建档立卡门槛。住建、交管、财政等部门经过2个多月的反复筛查比对,精准确定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夯实了扶贫工作基础。二是精准建档立卡。首先,抓填写标准。强调在信息录入上,做到真实准确,表册一致;在脱贫措施上,实现产业全覆盖,项目、规模、资金、效益“四落实”;在填写方法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群众意愿,获得群众支持。其次,抓培训示范。县扶贫办举办了建档立卡培训班,后期针对各乡镇、村填写不规范的问题,又在镇赉镇新立村召开了精准建档立卡现场会。再次,抓督查指导。县扶贫办、包保县领导、县委县政府联合督查室,分头深入到各乡镇、村,对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了多轮次的督查指导。在原有党政班子成员包保乡镇的基础上,又安排人大、政协副职和挂职干部对各乡镇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专项包保,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检查指导,不断提高建档立卡工作质量。目前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强化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成效。一是划分类别。把全县贫困户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最贫困的特困户,共3832户、7021人。享受申请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发展棚膜经济的,每户按最高9000元申请项目资金;发展养殖业的,每户按最高6000元申请项目资金。第二类是一般贫困户,共13413户、33090人。其中,A级一般贫困户共6810户、20721人。享受财政贴息贷款政策;B级一般贫困户共6603户、12369人。享受申请新增财政扶贫资金政策,发展棚膜经济的,每户按最高3000元申请项目资金;发展养殖业的,每户按最高2000元申请项目资金。二是落实项目。对全县所有贫困户因户制宜、量体裁衣,每户确定至少一个产业扶持项目。全县3年共规划7大类扶贫产业、462个扶持项目,计划投入资金2.3亿元,其中种植业5842万元、养殖业6527万元、种植结构调整6416万元、易地搬迁345.5万元、医疗扶贫2455万元、教育扶贫462万元、电商及其他66万元。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四表一图一册。三是加大投入。今年该县可控扶贫资金共5.7亿元,目前已到位3.76亿元,下拨使用1.66亿元。其中,国家政策性资金1.3亿元。新增财政扶贫资金6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有产业开发意愿的特困户和B级一般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和棚膜经济。目前已发放4400万元,主要用于10个乡镇养殖园区、蔬菜大棚等50个项目建设,带动贫困户8500户。以工代赈资金2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贫困乡村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以及部分村屯道路建设。已下拨95万元,建设项目6个。整合农业、发改、交通、水利、林业、农发等涉农资金5000万元。已下拨1083万元,建设项目6个。县本级财政扶贫资金5000万元。3000万元用于融资担保及贷款贴息,2000万元用于“村村通”专项奖补。扶贫贷款4.1亿元。以县财政贴息的方式,重点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目前,县农村信用联社已发放贷款1.1亿元,覆盖贫困户3500户。县农行“吉农牧贷”1.6亿元、“金穗脱贫贷”5000万元已经到位,近期将组织发放。社会捐款。主要通过“五个一”工程,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捐款和红十字会募捐,共筹集物资、资金6000余万元,建设项目245个,辐射带动贫困户1800余户。
全力包保帮扶,引领脱贫行动。按照全省脱贫攻坚包保帮扶工作安排,省直12个部门包保该县15个贫困村,市直20个部门包保该县10个贫困村,县直部门包保57个贫困村。一是行动快、措施实。春节前,省市县三级帮扶部门就已全部完成对接,并走访慰问了部分贫困户。结合包保贫困村情实际,帮助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确定帮扶项目,省市县三级部门计划帮扶项目150余个,计划投资5000余万元。二是驻村帮、结对扶。省市县帮扶部门都成立了驻村工作队,制定了包保帮扶工作计划,重点协助包保村做好入户调查和产业谋划,并完成了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对接。县级共包保贫困村57个、非贫困村59个,贫困村由25名县级领导、114个县直部门、4000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非贫困村由所在乡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确保了包保不漏村、不落户、户户有干部。此外,他们还建立健全了协调沟通机制,以公函和简报等形式定期向省、市帮扶部门汇报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便于帮扶部门及时掌握、跟进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