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书林漫步
3上一版  下一版4
 
潘嵩,白城电视文学的代表作家
读书伴我成长
古代“三尺”含义多:可指腰间绅带或代指法律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6年5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潘嵩,白城电视文学的代表作家

□凌喻非
 

提起潘嵩,我可有的说。因为在他读大学时,我们虽未曾谋面,却已经通了信。1979年,我有幸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小说后,便被借调到白城地区文联《绿野》编辑部做编辑工作。他也许是慕名而给我来信,我感到很意外,一位不相识的东北师大在校生怎么给我来信呢?我们就这样交往上了。在信中,我以一个前辈的身份叮嘱他,对于文学一定要不辞辛苦地追求下去,一定会成功的。其实,那时他已经在《诗刊》《星星》《诗人》等全国性的刊物上发表很多诗歌了。而潘嵩在和我的通信中,从未说过他曾发表过文学作品,更别说发表过诗歌了。这次要写他,找些关于他的资料,才看到他在学生时代发表在《诗刊》上的诗:“……只有日光不言语/默默看着那石矶 /饱尝岁月的熬煎/沐浴暴风骤雨/眼见顽石之中/露出一丝光/探出一星绿/当小草崩裂了石矶 /挺出倔强的身躯/一下子拱穿了谜底”。潘嵩就是那棵倔强的小草,他要崩裂压在自己身上的各种石块,也要挺起倔强的身躯!潘嵩不仅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诗,还在《人民文学》《萌芽》《散文选刊》等有影响的文学期刊上发表过散文等文学作品。

我原来想写潘嵩是白城电视文学的领头羊、代表性的作家时,只想用他在白城电视台做的那些电视节目的文字,就足够使他成为电视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了。从来没想到他在学生时代就曾发表过文学作品,这也佐证了我对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他就是搞文学的这块料,不然他不能把电视节目做的那么具有文学性。他在自我介绍时这样写道:“潘嵩,属马,自诩为‘科尔沁奔马’。祖籍吉林省通榆县。生长于‘文革’之时。少时家贫,父母撑饥腹供之学业不辍……1986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他大学毕业时年仅20周岁。他生长于“文革”十年,可见其学习时间并不多,只因聪明才考取了重点大学,其间全靠自学。又在文学上孜孜不倦,在40多家文学期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300余篇(首),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已出版《科尔沁草原塑像》《古城 双塔 莽原》《向海的传说》等多部作品。潘嵩“最信文采飞扬的大手笔,铜琵铁琶方能唱大风歌”。

然而,潘嵩大学毕业那年,白城地区出台了一项新规定,所有当年毕业的大学生都要回本地区或本县,这是防止人才外流。本来有很多能发挥才干的省或中央级单位都争着要这位文采飞扬的高才生,由于新规,他只能无奈地回到通榆这个贫困县,被安排在县政府办公室,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秘书,其实不过是个材料匠子。他在文学上的抱负却被抛到九霄云外,苦恼至极。潘嵩,被窝在那里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幸亏当时白城地区电视台张台长,在省里听到潘嵩的一位学友介绍了潘嵩的情况,张台长专门去了一趟通榆县,费了很大周折,才把潘嵩调入白城地区电视台,使我们这位自称“科尔沁奔马”的有文学潜能的潘嵩才有机会做电视节目——这才有了白城的电视文学。

30多年的电视生涯,潘嵩曾任白城电视台副台长、副总编辑,电视台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白城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总监,吉林省作协理事,白城作协副主席等头衔。他的电视节目文学色彩极浓,如“周日大观园”、“发现白城”、“与法同行”、“可爱白城”等,其中“乡村致富经”、“发现白城”等先后摘得全省电视精品栏目荣誉。

广播传媒是潘嵩施展文学才华的缤纷舞台。1992年以来,由他主创的电视作品有9件获国家一、二等奖,48件获省一等奖。另有散文《秋叶无言》获全省电视文艺“丹顶鹤杯”一等奖及最佳撰稿奖,而电视诗歌《科尔沁草原塑像》荣获国家“骏马奖”。此外,获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电协会等单位颁发的奖项不计其数。

作为全省广电系统的专家、著名作家的潘嵩,凭借厚重的知识积淀和乐此不彼的豪情,依然执著地翱翔在电视星空,他凭的是什么?就是雄厚的知识沉淀和强势的文学基础。

我们还是看看潘嵩的文学品质吧,如《科尔沁草原塑像》:“科尔沁的天空是无形的擎天柱撑起来的/是奔腾的烈马吼啸声震起来的/是千百万牧民头颅顶起来的/是喝醉了沁人心脾的马奶酒后飘起来的。”这就是潘嵩心中科尔沁草原的天空!——一片多么令人神往的天空啊!神往的是:天空下那些神奇的物象,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烈马的吼啸,千万牧民那强壮的身躯、硕大的头颅,草原上飘逸的马奶酒香,这一切全给读者的想象塑出了绝美的雕像,让人看也看不够!他把不起眼的科尔沁雕塑得如此辉煌灿烂,真可谓无以伦比的诗情画意。潘嵩把蒙古族人的情怀体验得如此透彻,无怪他自称为“科尔沁奔马”,连草原上打马用的布鲁棒都写得声声入耳。这首诗歌不愧荣获国家“骏马奖”,它真实地写出了科尔沁草原的雄浑、壮阔,神奇的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精神风貌,其文学功力和文学想象令人折服。

1989年,《绿野》因故被勒令停刊后,我便筹办了文学期刊《鹤苑》。在组稿的时候,我当然想到潘嵩。那时潘嵩正忙于往白城电视台办理调转呢,他忙里偷闲为我写了一篇小说《觅》。《觅》写得还不错,很有文学含量,主题思想也挺前卫,便刊发在《鹤苑》上。小说写了一位鄂伦春猎人的儿子——一名在校大学生。为了给被野兽(熊)伤害而死亡的母亲报仇,寻觅那只咬死母亲的熊……他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那只熊,然而,当他看到那只母熊正在喂养两只可怜的幼崽,“他呆呆地站在风雪中,像个木桩。突然,他咬紧牙关,闭上双眼,扣动板机,哒哒哒——子弹呼啸倾泻而出,但枪口已指向了灰蒙蒙的苍穹……两只老鹰,惊叫着飞向高空。”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放过那只母熊免于一死。在上个世纪90年代,潘嵩就能想到人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的主题,这难道不前卫吗?曾几何时,潘嵩却想得更远——要保护野生动物!鄂伦春人能接受吗?小说《觅》发表后,反响很大。而主要是文艺界反响更大,省里的文艺期刊《参花》的编辑发现了发表在《鹤苑》上的这篇小说,《觅》被《参花》又选发了一次。

回想起我办文学期刊《鹤苑》时,毫不客气地说,《鹤苑》也凝聚了潘嵩的心血。潘嵩这样有才干的作家被我紧紧抓住不放,要他为《鹤苑》写文学含量高的报告文学,几乎每期《鹤苑》都有潘嵩的报告文学,如《壮心未与年俱老》《晴空一鹤排云上》《一片冰心在玉壶》等等不计其数,所以我说《鹤苑》凝聚了潘嵩的心血不是夸大其辞。他不但自己写,有时还带着我们的编辑参与写,编辑的迅速成长也有潘嵩的一份心血,潘嵩对《鹤苑》贡献还不止如此,我就不一一述说了。

潘嵩是白城电视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和另外一些诗人、作家,如李弘波、孙成林等形成了白城电视文学的作家队伍。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